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比赛比分 比赛比分
莫兰特个人简介_球星莫兰特介绍
tamoadmin 2024-07-28 人已围观
简介1.骨骶简介2.精露简介3.巨缺简介4.泪孔简介5.神阙简介6.玉枕简介7.大巨简介8.外枢简介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急脉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急脉穴的定位 9 急脉穴的取法 10 急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1.骨骶简介
2.精露简介
3.巨缺简介
4.泪孔简介
5.神阙简介
6.玉枕简介
7.大巨简介
8.外枢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急脉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急脉穴的定位 9 急脉穴的取法 10 急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急脉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急脉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急脉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急脉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肠痉挛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急脉 1 拼音
jí mài
2 英文参考Jímài LR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jímà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急脉 汉语拼音 Jimai 罗马拼音 Chimai 美国英译名 Rapid Puls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R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F12 富耶氏 F12 德国 LE12 英国 liv12 美国 Li12
急脉为经穴名(Jímài LR12)[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属足厥阴肝经[1]。急即急促,脉即经脉、动脉,此穴在大腿根部内侧,局部动脉(股动脉)急促应手,故名急脉[1]。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痛,月经不调, *** 痛,腿痛,睾丸痛,外阴肿痛,现代又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子宫脱垂,睾丸鞘膜积液, *** 肿痛等。
4 急脉穴的别名羊矢(《医学入门》)。
5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厥 *** 中急脉各一。
6 穴名解急即急促,脉即经脉、动脉,此穴在大腿根部内侧,局部动脉(股动脉)急促应手,故名急脉[1]。
急,指拘急、急促,有紧之义,冲动曰急。脉,《黄帝内经灵枢·决气》:“塑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穴在腹股沟动脉搏动应手处,《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注谓:“肝经有急脉,在 *** 中之上,行小腹下,引阴丸,寒则为疼,其脉甚急。故曰急脉。”能舒前阴及下腹筋脉拘急诸病,故名。[2]
急脉与阴廉同一穴底,其实则一穴也。急脉在筋核上方,阴廉在筋核下方,后人强分之耳。核下有脉,其动滑促,因名急脉。[2]
7 所属部位腹[3]
8 急脉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急脉穴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4]。
急脉穴位于腹股沟区,横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5寸,仰卧取穴[1]。
急脉穴位于耻骨联合下缘旁开2.5寸,当腹股沟处[5]。
急脉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急脉穴在腹部的位置
急脉穴在腹部的位置[1]
急脉穴在腹部的位置
急脉穴在腹部的位置(肌肉)
急脉穴在腹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急脉穴的取法急脉穴位于腹股沟区,横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5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先取耻骨联合下缘,再于其旁开25寸处取穴。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下缘旁开2.5寸,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取穴[6]。
快速取穴:腹股沟动脉搏动处即是急脉穴[7]。
10 急脉穴穴位解剖急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耻骨肌、短收肌。皮肤由生殖股神经的股支分布。股三角位于大腿前内侧,由缝匠肌、长收肌和腹股沟韧带围成,其三角的前壁为阔筋膜覆盖,后壁由髂腰肌、耻骨肌及长收肌组成。三角内由外向外排列有股神经、股静脉、股动脉及股管,还有血管神经的分支、淋巴结和结缔组织。股动脉的体表投影标志是:当屈髋并稍外展外旋大腿时,由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至股骨内收肌结节,作一连线,该线的上三分之二即是。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速写上方起于股动脉后壁。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耻骨肌→闭孔外肌[1]。
皮肤→皮下组织→耻骨肌→闭孔外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股神经前皮支、髂腹股沟神经和腹壁浅静脉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支、闭孔神经肌支和 *** 外动脉、闭孔动脉分布;下内侧有闭孔神经干经过,下外侧有股动、静脉干经过.
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下方为闭孔神经的前支;并有 *** 外动、静脉的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通过,外方为股静脉[5]。
11 急脉穴的功效与作用急脉穴具有疏理肝胆,通调下焦的功效。
急脉穴有理下焦、止疝痛的作用[1]。
急脉穴有调肝止痛、理气导疝之功,主治少腹痛,疝气,睾丸痛[2]。
12 急脉穴主治病证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痛,月经不调, *** 痛,腿痛,睾丸痛,外阴肿痛,现代又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子宫脱垂,睾丸鞘膜积液, *** 肿痛等。
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等[1]。
急脉穴主治疝气、小腹痛、阴挺[8][8]。
急脉穴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阴挺,疝气, *** 痛,腿痛等[5]。
急脉穴主治少腹痛,疝气,睾丸痛[2]。
急脉穴主治 *** 痛,外阴肿痛;阴挺;少腹痛;疝气[6]。
现代又多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等[1]。
生殖系统疾病:子宫脱垂,疝气,睾丸鞘膜积液, *** 肿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避开动脉[6][8][5],直刺0.5~0.8寸[6][8][5],局部有酸胀感[6],或扩散至外 *** [6]。
一般直刺0.5~1.0寸,避开动脉[1]。
急脉乃厥阴之大络,为睾丸之系带,治癫疝可灸之,不可刺[2]。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谓:“可灸而不可刺。”。
注意:针刺时须避开股支、静脉。
13.2 灸法可灸[1][6]。
艾条灸5~10分钟[5]。《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谓:“可灸而不可刺。”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急脉穴的配伍急脉配太冲、曲泉,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
急脉配太冲、中封、曲泉,治疝气[6]。
急脉配关元、归来,有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痛。
急脉配气海、关元、归来,治少腹痛[6]。
15 特效 ***用中指指腹轻揉左右急脉穴,每次1~3分钟,可改善精力减退、腰腿寒冷[7]。
16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按之隐指坚然,甚按则痛引上下也,其左者中寒,则上引少腹,下引阴丸,善为痛,为少腹急中寒,此两脉皆厥阴之大络通行其中,故日厥阴急脉,即睾之系也,可灸而不可刺,病疝,少腹痛,即可灸。
《备急千金要方》:妇人胞下垂注,阴下脱,灸侠玉泉三寸,随年壮三报。
17 急脉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肠痉挛骨骶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鬼腿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鬼腿 1 拼音
guǐ tuǐ
2 英文参考Qūchí LI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鬼腿为经穴别名。出《针灸大成》。即曲池[1]。
穴位 曲池 汉语拼音 Quchi 罗马拼音 Chuchih 美国英译名 Bent Pond 各国
代
号 中国 LI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1 富耶氏 GI11 德国 DI11 英国 Li11 美国 LI11
曲池为经穴名(Qūchí LI11)[2]。代号LI11[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阳泽、鬼臣、鬼腿。属手阳明大肠经[3][2]。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土[2]。曲即弯曲,池即池塘,指体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横纹桡侧端陷中,故名曲池[2]。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伤寒,发热,流感,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肺炎,扁桃体,颈肿,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泻,泄泻,痢疾,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4 鬼腿的别名鬼臣(《备急千金要方》),阳泽(《千金翼方》),鬼腿[3]。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
6 特异性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7 穴名解曲即弯曲,池即池塘,指体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横纹桡侧端陷中,故名曲池[2]。
《书·洪范》“木曰曲直。”曲有屈曲不直之义;《广韵》:“停水曰池。”穴在肘外侧,屈肘时当肱骨外侧与肘横纹桡侧端之中点陷凹中,屈肘穴处凹陷,其形如池,故名曲池。[4]
8 所属部位肘[5]
9 定位标准定位:位于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屈肘取穴[3][6]。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7]。
曲池在肘区,尺泽( 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2]。
曲池位于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屈肘取穴[3]。
曲池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穴的位置(肌肉)
曲池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在肘区,尺泽( 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2]。
屈肘成直角,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8]。
11 穴位解剖曲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肱肌。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分布著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皮肤由臂后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还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前臂筋膜,深进桡侧腕长、短伸肌,由肱桡肌的后而进入该肌肉,穿过桡神经干可抵肱肌。以上诸肌除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外,其他肌肉则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2]。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肘肌[6]。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千经过,并有桡神经肌支、肌皮神经肌支、桡侧副动脉(肱深动脉分支)和桡侧返动脉分布[6]。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通过[3]。
12 功效与作用曲池有清热和营,降逆活络的作用。
曲池有清邪热、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的作用[2]。
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气隆盛,曲池穴为手阳明经合穴,行气活血、通调经络的作用较强,又本穴配五行属土,土乃火之子,泻之具有清热作用,所以本穴既可清本经之热,治疗头面五官病,清大肠腑热,治泄泻、痢疾、肠痈等,又可清全身之热而用于热病[8]。
阳明经多气多血,又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故曲池可调和气血、疏风解表,治疗风邪蕴于肌肤所引起的瘾疹等皮肤病[8]。
曲池有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之功,治偏风、喉咽、肩臂肘腕等处之症,以经络之所过也[4]。
癫狂多由于心肝火盛,挟痰上攻所致,阳明经属燥金,金克木,曲池穴配五行属土,乃火之子,故调之可化痰浊之邪,泻之可去心肝之火,故有清心、抑肝、化痰的作用,可用于癫狂的治疗[8]。
曲池还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以治疗手臂肿痛、半身不遂等[8]。
13 主治病症曲池穴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伤寒,发热,流感,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肺炎,扁桃体,颈肿,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泻,泄泻,痢疾,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曲池穴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腹痛吐泻、痢疾、高血压、瘰疬、癫狂[6]。
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瘰疬,丹毒,疮疡,,荨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3]。
曲池主要用于外感、头面五官、胸腹及运动系疾患等:如伤寒、发热、头痛、眩晕、耳聋、目赤、咽喉肿痛、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腹痛吐泻、痢疾、便秘、肠痈、消渴、水肿、手臂肿痛及月经不调、丹毒、麻疹、瘰疬、癫狂等[2]。
现代又多用曲池治疗流感、肺炎、扁桃体、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贫血等[2]。
曲池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瘰疬,丹毒,疮疡,,荨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3]。
曲池穴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较强,以治疗经脉病、皮肤病效果最好[8]。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耳鸣,耳聋;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瘾疹,荨麻疹,丹毒,疔疮,疥疮,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肩背疼痛,瘰疬;发热,月经不调,感冒,消渴,水肿,疟疾,颈肿[8]。
曲池为强壮穴之一,每日如按压曲池1~2 min,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有预防高血压的作用[8]。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肘关节炎;
呼吸系统疾病:流行冒,肺炎,扁桃体炎;
五官科系统疾病:咽喉炎,牙痛,麦粒肿,甲状腺肿大;
其它:乳腺炎,高血压,皮肤病,过敏性疾病。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1~1.5寸[3][6]。
一般直刺0.5~1.0寸[2],深刺可透少海,局部有酸胀感,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8]。
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胀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治肘部疼痛时,可用“合谷刺”、“齐刺”、三棱针点刺放血[8]。
注意:曲池穴禁用于脑血栓形成、伴有血压不稳定的患者。针刺时不可强 *** ,以防脑出血。[8]
14.2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可灸[2]。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20分钟。
注意:禁用直接灸[8]。
15 配伍曲池穴配风池治外感[2]。
曲池配大椎、十宣治高热[2]。
曲池配肩髑、合谷治上关节疾患[2]。
曲池配足三里、人迎治高血压[2]。
曲池配支沟、足三里、三阴交,治月经不调[8]。
曲池配肩髃、合谷、手三里、中渚、阳谷,治上肢不遂[8]。
曲池配神门、鱼际,治呕血[8]。
曲池配少泽、合谷、太冲,治瘛疭、癫疾[8]。
曲池配血海、足三里,治皮肤病[8]。
曲池配人迎、内关、风池,治高血压[8]。
曲池配合谷、外关,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目赤。
曲池配合谷、血海、委中、膈俞,有散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丹毒,荨麻疹。
曲池配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昆仑、太溪、阿是穴,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曲池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灵药物反应。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曲池主之。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躄痿痹,瘛疭,曲池主之。癫疾吐舌,曲池主之。
《针灸大成》: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疭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针经标幽赋》: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
《备急千金要方》:耳痛。举体痛痒如虫噬,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千金翼方》:瘾疹,灸曲池二穴,随年壮神良。
《医宗金鉴》: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症。
17 研究进展降血压作用:针刺曲池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脑血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降压机制与脑内阿片受体部分介导及降心率效应有关[8]。
降血糖作用:以曲池、三阴交、阳陵泉三穴为主穴,结合分型配穴治疗糖尿病,2个月为一疗程, 75%患者血糖有不同程度降低。[8]
对血液循环系统有明显影响:针刺曲池可增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使其心率减慢,对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有一定的治疗作用[8]。
对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针刺组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不针)提高6.31%。在开胸术中可以看到,手术中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且肺脏萎缩,但动脉血氧分压仍升高,没有缺氧[8]。
针刺家兔“曲池”,可使人工气胸后的血氧饱和度有明显增高;对皮层活动有抑制性影响;并能提高痛阈[2]。
针刺曲池、阳陵泉,观察急性中风患者的脑血流图,可见患者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起针后脑血流量增加仍可维持35 min,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显著。这说明电针曲池、足三里能减小脑梗死面积,并对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8]。
对血液的影响:观察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经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后,全部患者的血小板数目随针刺治疗而渐趋下降,直至恢复正常。针刺曲池对炎症灶白细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8]
对胃肠蠕动的影响:针刺曲池等穴,可见空肠、回肠的蠕动有即时性的改变,蠕动弱者增强,蠕动强者减弱。另外对阑尾炎患者针刺足三里、曲池,无论在X线下观察或直接手术观察,均可见阑尾蠕动明显加强,紧张度增加,或阑尾弧度变动、移位,呈卷曲摆动,或见分节气泡移动加快,内容物排出,有的阑尾血管收缩,原来充血者变为缺血状态。[8]
针刺曲池等穴,对胃肠蠕动、胃蛋白酶、胃酸含量有良性调整作用[2]。
对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影响:针刺曲池可使多数正常人空腹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增强。对血糖的影响因手法不同而效果各异,如用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凉手法可使血糖下降。[8]
对体温的影响:电针家兔的“大椎”、“曲池”可使大部分发热家兔的体温降低,同时观察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发现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钙离子也相应升高,这说明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升高是针刺降温的重要机制之一。[8]
抗过敏作用:用胎盘组织液腧穴注射,或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等穴,可治疗荨麻疹。
曲池穴注射胎盘组织液,或加服扑尔敏治疗荨麻疹有较好效果。
精露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长强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骨骶穴的定位 9 骨骶穴的取法 10 骨骶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骨骶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骨骶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骨骶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骨骶穴研究进展 16.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16.2 对心脏的影响 16.3 用于针麻 16.4 治疗经闭 16.5 治疗婴幼儿腹泻 16.6 治疗肛裂 16.7 治疗痔疮 16.8 治疗癫痫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骨骶 1 拼音
gǔ dǐ
2 英文参考sacral bone
sacr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hángqiáng GVl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骨骶为经穴别名,即长强。[1]。出《神灸经纶》。
穴位 长强 汉语拼音 Changqiang 罗马拼音 Changchiang 美国英译名 Long Strong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 富耶氏 IVG1 德国 LG1 英国 Gv1 美国 Go1
长强为经穴名(Chángqiáng GV1[2],DU1[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4]。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5],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6]》),脊骶端(《针灸学》(南京))。属督脉[2]。长强是督脉的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2]。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2]。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4 长强穴的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5],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6]》),脊骶端(《针灸学》(南京))。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6 穴名解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2]。
长,与短对言,长大,旺盛。强,有强盛意。督脉为统督诸阳之经,自下而上,强劲端长,而长于阳,为全身之所寄托。长强为纯阳初始,又为督脉之络穴,其气强盛。杨上善曰:“督脉诸阳脉长,其气强盛,穴居其处,故曰长强也。”如长而不强,则困顿难支,长而过强,则脊强反折,二症皆可取用矣。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衔接任脉,下颐循胸,至脐腹以抵会阴,复合于督脉。由本穴循背上行,即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也。如此升降轮会,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6]
7 所属部位尾端[7]
8 骨骶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长强穴在尾骨下,当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8]。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与 *** 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4]。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2]。
长强穴在督脉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肌肉)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骨骼)
9 骨骶穴的取法跪伏或胸膝位,于尾骨尖与 *** 连线之中点取穴。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2]。
跪伏或胸膝位,在尾骨下端与 *** 之间的凹陷处取穴[9]。
10 骨骶穴穴位解剖长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 *** 神经的分支,肛神经, *** 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 *** 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10]。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肛神经皮支( *** 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 *** 内动脉分支)分布[10]。
布有尾骨神经后支, *** 神经;以及 *** 动、静脉分支[4]。
11 骨骶穴的功效与作用长强穴具有解痉止痛,调畅通淋的功效。
长强穴有通任督,调肠腑作用[2]。
长强穴为督脉首穴,督脉挟脊而行,为诸阳脉之长,“入属于脑”,故既可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前阴、肛肠及腰骶病,又能治疗神志病[11]。
长强穴有宁神镇痉,通便消痔之功。主治癫狂,痫疾,脊强反折,泄泻痢疾。人体气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饮食便溺之交替,凡诸新陈代谢,均在循环运行之中。无论寐寤,其运行变化均无休止,所谓营卫之行,无顷刻止者也。[6]
12 骨骶穴主治病证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2]。
长强穴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4]。
长强穴主治痔疾,脱肛,便血,泄泻,痢疾,便秘;癫痫,癔症,瘛疭;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腰痛,尾骶骨痛;呕血,遗精,阳痿,疝气[9]。
长强穴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10]。
长强穴主治痔疾,便血,洞泻,大小便难, *** 湿痒,尾骶骨疼痛 ,癫痫,癔病,腰神经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10]。
先进针至皮下,再与骶骨平行斜向刺入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 *** 和尾骶部,有时针感沿督脉向上传至腰部[9][2][4]。
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9]。
注意:针刺长强时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10]。
13.2 灸法可灸[2]。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一般不灸[9][10]。
14 骨骶穴的配伍长强穴配承山灸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痔疾[2]、便结。治久痔[9]。
长强穴配百会、气海治脱肛[2]。
长强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长强穴配腰奇治癫痫[2]。
长强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治大小便难[9]、淋症。
长强配身柱,有行气通督的作用。治小儿惊痫[9]。
长强配百会、脐中,治脱肛[9]。
长强配命门,治赤白痢[9]。
长强配大肠俞、承山、百会,治脱肛[9]。
15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针灸甲乙经》:痉反折,心痛,气短,尻濇,小便黄闭,长强主之。腰痛上寒,实则脊急强,长强主之。癫疾发如狂走者,面皮厚敦敦,不治,虚则头重,洞泄,淋癃,大小便难,腰尻重,难起居,长强主之。小儿惊痫,瘛疭脊强,互相引,长强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难,头重,洞泄,五淋,疳蚀下部,小儿囟陷,惊痫,瘛疭,呕血,惊恐失精,瞻视不正。
《针灸聚英》:足少阴、少阳结会,督脉别走任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入三分,抽针以太痛为度……灸然不及针。
《类经图翼》: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席弘赋》: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
《玉龙歌》: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 *** 大痛穴为真。
16 骨骶穴研究进展 16.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针刺家兔的“长强”,对原来结肠紧张度低下者大多可使之亢进,而对结肠紧张度增高者则可使之减弱[9]。
针刺家兔“长强”,能调整结肠运动,使实验性结肠低紧张度者内压升高,高紧张度者内压降低[2]。
16.2 对心脏的影响给狗以轻度的氟烷,然后针刺长强,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降低心率和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9]。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狗的长强穴,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出量和心搏出量,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6]。
16.3 用于针麻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2]。
16.4 治疗经闭取长强,刺1寸,用强 *** ,泻法,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16.5 治疗婴幼儿腹泻取长强,刺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左右出针,每日1次。
16.6 治疗肛裂长强穴埋肠线。
16.7 治疗痔疮长强配承山,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
16.8 治疗癫痫巨缺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关元穴的别名·精露 4.1 关元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关元穴的定位 4.7 关元穴的取法 4.8 关元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关元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关元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关元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4.14 关元穴研究进展 4.14.1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4.14.2 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 4.14.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4.14.4 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4.14.5 增高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抗体效价 4.14.6 治疗尿潴留 4.14.7 治疗老年性 *** 炎 4.14.8 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 4.14.9 治疗痛经 4.14.10 治疗遗尿 4.14.11 抗休克 5 石门穴的别名·精露 5.1 石门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石门穴的定位 5.7 石门穴的取法 5.8 石门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石门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石门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石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性腺的影响 5.14.2 对血压的调整 5.14.3 对心电图的影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精露 1 拼音
jīng lù
2 英文参考Guānyuán CV4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ímén CV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精露为经穴别名:1.关元;2.石门。[1]
4 关元穴的别名·精露精露为经穴别名,即关元[1]。《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穴位 关元 汉语拼音 Guanyuan 罗马拼音 Kuanyuan 美国英译名 Pass Origi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CV4 日本 4 法
国 莫兰特氏 VC4 富耶氏 VC4 德国 KG4 英国 Cv4 美国 Co4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RN4)[2][3]。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属任脉[2][3]。关元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3][4][2]。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3]。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4.1 关元穴的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4.2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4.3 穴名解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3]。
关,是闭藏之意。亦为枢机开合之关。元,气之始也,指元气。本穴位居脐下3寸,正当丹田,是处为人体真气、元气发生之地,呼吸之门,为全身脏腑、经络的根本,以其该处为人之根元,为下焦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以生养子息,合和阴阳之门户,《医经精义》云“元阴元阳交关之所”,故名关元。“关”与“元”喻以重要之意。[5]
4.4 特异性关元是小肠的募穴[3][4][2]。
关元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3][4][2]。
4.5 所属部位下腹[6]
4.6 关元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4]。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仰卧取穴[3]。
关元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2]。
关元穴在任脉的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4.7 关元穴的取法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仰卧取穴[3]。
仰卧位,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下2/5与上3/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穴[7]。
4.8 关元穴穴位解剖关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8]。
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2]。
4.9 关元穴的功效与作用关元穴具有培补元气、导赤通淋的功效。
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作用[3]。
关元穴位于脐中下3寸,当“肾间动气”之处,别名“丹田”,为保健要穴[9]。
关元穴邻近膀胱和胞官,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故可治疗妇科病、男及小便异常[9]。
关元穴乃小肠募穴,可泌别清浊,通利二便,治疗二阴病[9]。
关元穴位于元气交会之处,可培补元气、回阳救逆,治疗元阳虚衰证、中风脱证、羸瘦无力,以及因虚所致眩晕等虚劳之证[9]。
关元穴内应小肠、膀胱和子宫的底部,具有大补元阳、温肾、散寒之功,主治真阳不足、脏腑虚惫等证,以及妇科病、男和小便异常等[5]。
4.10 关元穴主治病证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3]。
关元穴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8]。
关元穴主治? 腹痛,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尿闭,遗尿,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阴挺,阴痒,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遗精,阳痿,,白浊;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水肿,黄疸,消渴,心悸[7]。
现代又多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等[3]。
关元穴主治中风脱证,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以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2]。
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关元穴有保健、强壮作用[3][2]。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直刺0.5~1寸[3][7],局部有酸胀感[7],可放射至外和会 *** [7]。
直刺1~1.5寸[2]。
直刺1~2寸[8]。
注意: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7]。
针前排空小便[3]。
孕妇慎用[3][8][7]。
4.11.2 灸法可灸[3][8]。
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2]。
可灸,如药物天灸,或用间接灸,或温灸至局部温热舒适,艾炷灸壮数多累计百余壮,强身保健可用瘢痕灸[7]。
4.12 关元穴的配伍关元穴配中极治小便频数[3]。
关元穴配带脉、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3]。
关元穴配命门、肾俞、太溪、百会治阳痿[3]。
关元配阴陵泉,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气癃溺黄,黄带阴痒。
关元配太溪,有补益肾气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
关元配涌泉,有补肾气,行水气的作用,主治滑精,腰痛,气淋。
关元配中极、阴交、石门、期门,有调达肝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痞满。
关元配心俞,温补心阳,治心悸[7]。
关元配肾俞、三阴交,治阳痿、遗精、[7]。
关元配三阴交、地机,治痛经[7]。
关元配合谷、足三里、气海,治中风脱证[7]。
关元配隐白、血海、足三里,治崩漏[7]。
4.13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针灸甲乙经》:足三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暴疝,少腹大热,关元主之。女子绝子,杯血在内不下,关元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脐下疗痛,小便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脐下结血,状如覆杯,转胞不得尿,妇人带下瘕聚,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下经冷。
《针灸大成》: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人腹痛,失精白浊,溺血,七疝,风眩头痛,转脬闭塞,小便不通,黄赤,劳热,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抢心,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
《太平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类经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处。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席弘赋》:小便不禁关元好。
4.14 关元穴研究进展 4.14.1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艾灸家犬“关元”能增加肾血流量、肾小球过滤率,以及Ca2+、Cl、 K+的排泄,对膀胱张力有明显调整作用,故对遗尿的治疗有显著效果。有人灸家犬“关元”,发现其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血压都有明显增加,但心率不增加。[7]
4.14.2 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针刺中极、关元、大赫等穴,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促进作用,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 *** 素水平发生变化,可改善迟发排卵,对男子 *** 缺乏症也有一定疗效。艾灸小鼠“关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细胞增加。[7]
针刺家兔关元穴,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分泌增加[5]。
4.14.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艾灸关元可使肿瘤患者免疫力增强。如给小鼠接种肿瘤细胞后,直接灸“关元”,结果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组织坏死程度亦较对照组轻,细胞分化程度好,淋巴细胞浸润较多;对肝脏腺苷三磷酸酶反应及葡萄糖6 磷酸酶反应接近正常,均较对照组反应强。艾灸“关元”可延长肿瘤鼠的生存期。[7]
艾灸小鼠关元穴,隔日1次,每次2壮,10次后能延长接种HAC瘤细胞小鼠的存活期。
针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并具有抗癌作用。组织学观察,艾灸关元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可延长接种HAC(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后的小鼠存活期。艾灸关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细胞增加,免疫反应增强。艾灸关元,确能改善老年动物的免疫状态,提高免疫力,从而产生抗衰老作用,施灸后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脏每搏指数稳定增加,动脉血每分钟氧运输指数和混和静脉血氧分压也呈相应增加。[5]
4.14.4 增加机体代偿能力现代研究证实,刺灸关元氧摄取率明显降低,氧耗量明显增高,故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4.14.5 增高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抗体效价针刺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的“关元”,可使抗体效价增高[3]。
4.14.6 治疗尿潴留关元捻针,可使膀胱神经支配完整的尿潴留患者逼尿肌收缩[3]。
4.14.7 治疗老年性 *** 炎配复溜、三阴交,行弱 *** ,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2~3天。
4.14.8 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隔姜面饼灸,每次灸30分钟,每5日灸1次。
4.14.9 治疗痛经配三阴交,针关元时针尖向下,针后加艾炷灸,以小腹部有热感为度。
4.14.10 治疗遗尿取关元透中极,配百会,行中强度 *** ,留针20~30分钟,针后灸关元。
4.14.11 抗休克艾灸关元对休克患者的血压及体温均有升高作用。
灸刺关元穴,对实验家兔因组织胺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对组织胺引起的家兔实验性休克,有抗休克作用。艾灸关元可增加兔的心输出量,不增加心率,减轻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以及钠、钾离子的排泄。
5 石门穴的别名·精露精露为石门之别名[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石门 汉语拼音 Shimen 罗马拼音 Shihmen 美国英译名 Stone Gate 各国
代
号 中国 CV5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VC5 富耶氏 VC5 德国 KG5 英国 Cv5 美国 Co5
石门为经穴名(Shímén CV5,RN5)[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利机(《针灸甲乙经》),精露(《针灸甲乙经》),丹田(《针灸甲乙经》)、命门(《针灸甲乙经》),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经》),三焦募(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穴名解》将其列为石门穴的别名)。属任脉[10][11]。石门是三焦的募穴[10][11]。石即巖石,门即门户,此穴能治下腹硬块之石积病,并有绝孕之说,故名石门[10]。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呕吐,腹胀,痢疾,便秘,淋证,气淋,血淋,瘾瘕,阴缩入腹,呕吐血,食谷不化,现又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小腹痛,痛经,尿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子宫内膜炎等。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 石门穴的别名利机(《针灸甲乙经》),精露(《针灸甲乙经》),丹田(《针灸甲乙经》)、命门(《针灸甲乙经》),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经》),三焦募(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穴名解》将其列为石门穴的别名)。
5.2 出处《针灸甲乙经》:石门,三焦募也……任脉气所发。
5.3 穴名解石即巖石,门即门户,此穴能治下腹硬块之石积病,并有绝孕之说,故名石门[10]。
石,坚也。指坚硬与不能生长谷物之处。石通实,不通。门,物之孔窍曰门,经气开阖之处。不能生长谷物的土地称为石田,不能生育的女性称为石女。刺之有使人不孕之说,故名。《白虎通》谓:“门以闭藏自固也。”如深山蕴玉称为宝藏,储藏货财,大者称宝库,小者称石柜。人之子宫精室,犹蕴椟之藏也。穴在脐下2寸,以此为生命之本,丹田之地,当护之则坚固如石,有此封藏之闭,乃能蕴育,以待发生成长,故喻此表面穴位为“石门”,即犹石室之门也。[5]
5.4 特异性石门是三焦的募穴[10][11]。
5.5 所属部位下腹[6]
5.6 石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石门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4]。
石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寸[11]。
石门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2寸,仰卧取穴[10]。
石门穴在任脉的位置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5.7 石门穴的取法在脐下2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石门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2寸[10]。仰卧取穴[10]。
仰卧位,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上2/5与下3/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穴[12]。
5.8 石门穴穴位解剖石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0]。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8]。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8]。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11]。
5.9 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石门穴具有理气止痛、通利水道的功效。
石门穴有补肾调经、清利湿热作用[10]。
石门穴系三焦之募穴,有理气止痛、通利水道之功。本穴主治腹痛坚硬,大便闭结,经闭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等证,针之可愈。女子及孕妇慎用,可至绝子。《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堕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5]
5.10 石门穴主治病证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呕吐,腹胀,痢疾,便秘,淋证,气淋,血淋,瘾瘕,阴缩入腹,呕吐血,食谷不化,现又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小腹痛,痛经,尿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子宫内膜炎等。
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等[10]。
石门穴主治腹痛、水肿、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带下、崩漏[8]。
石门穴主治? 月经不调,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遗精,阳痿;呕吐,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小便不利,淋证;瘾瘕,奔豚,疝气,水肿[12]。
现又多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等[10]。
石门穴主治小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泄泻,痢疾,遗尿,尿闭,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尿潴留,高血压等[11]。
治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气淋,血淋,产后恶露不下止,阴缩入腹,奔豚,水肿,呕吐血,食谷不化,肠炎,子宫内膜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直刺0.5~1寸[12][10][11],局部有酸胀感[12],可向外 *** 放散[12]。
直刺1~2寸[8]。
注意:孕妇慎用[8][10][12]。
女子及孕妇慎用,可至绝子。《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堕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5]
5.11.2 灸法可灸[10][12][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1]。
强身保健则用温和灸[12]。
5.12 石门穴的配伍石门穴配商丘治少腹坚痛、下引阴中[10]。
石门穴配三焦俞、关元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10]。
石门穴配关元治产后腹痛[10]。
石门配三焦俞,属俞募配伍,有调补三焦,气化水液的作用,主治腹胀,腹水,癃闭。
石门配商丘,有通达下焦,运化水气的作用,主治少腹坚痛,下引阴中。
石门配气海,有温下焦,补元气,固精血的作用,主治下元亏损崩中漏下。
石门配大肠俞,有补下焦,行水气的作用,主治大便不禁,肠鸣腹痛。
石门配归来,有清热去湿的作用,主治疝气,少腹胀满,月经不调。
石门配三焦俞、关元、三阴交,治癃闭、遗尿、崩漏、月经不调、痛经[12]。
石门配水分,治小腹拘急痛[12]。
石门配三阴交,治妇女多子[12]。
石门配中极、归来,治疝气[12]。
石门配灸关元、气海,治消渴[12]。
5.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脐下疝绕脐痛,石门主之。奔豚气上,腹膜胀,茎肿先引腰,后引小腹,腰髋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石门主之。三焦胀者,石门主之。水肿腹大,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心腹中卒痛而汗出,石门主之。气痛,癃,小便黄,气满塞,虚则遗溺,身时寒热,吐逆,溺难,腹满,石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腹胀坚硬,支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结成块,崩中漏下。灸亦良,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止。
《针灸大成》:主伤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奔豚抢心,腹痛坚硬,卒疝绕脐,气淋,血淋,小便黄,呕吐血,不食谷,谷不化,水肿,水气行皮肤,小腹皮敦敦然,气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结成块,崩中漏下。
《类经图翼》:一传欲绝产,灸脐下二寸三分,阴动脉中三壮。
5.14 石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性腺的影响对成年女性,针刺石门的避孕率很高。动物实验中亦观察到,艾灸“石门”,未能受孕的雌性大鼠,其并无明显变化,可能是针刺引起孕激素和雌激素的过剩分泌,并借助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的分泌,阻碍卵泡的成熟和排卵。[12]
灸雌白鼠“石门”可以降低其受孕率,有一定避孕作用[10]。
5.14.2 对血压的调整针刺石门穴,可调整避孕妇女的血压,又可降低实验性高血压[10]。
5.14.3 对心电图的影响泪孔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巨阙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巨缺穴的定位 9 巨缺穴的取法 10 巨缺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巨缺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巨缺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巨缺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巨缺穴研究进展 16.1 对胃下垂的治疗作用 16.2 增强食管蠕动、放宽管腔 16.3 对胆道的作用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巨缺 1 拼音
jù quē
2 概述巨缺为经穴别名,即巨阙[1]。见《针灸甲乙经》。
穴位 巨阙 汉语拼音 Juque 罗马拼音 Chuchueh 美国英译名 Great Temple 各国
代
号 中国 CV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4 富耶氏 VC14 德国 KG14 英国 Cv14 美国 Co14
巨阙为经穴名(jùquē[2]CV14, RN14)[3][4]。出《脉经》。属任脉[3]。巨阙是心的募穴[3][2]。巨即巨大,阙即宫门,此穴为心之募穴,如心气出入的宫门,故名巨阙[3]。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胸痛,心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心烦,惊悸,咳嗽,上气,唾血,胃中冷,吞酸,腹胀暴痛,泄泻,痢疾,尸厥,癫狂,痫证,妄言,黄疸,霍乱,蛔虫心痛,狐疝,热病,心胸痛,胃脘痛,反胃,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吐逆不食,腹胀,蛔虫痛,胃痉挛,隔肌痉挛,癔病等。
3 巨阙穴的别名
巨关(《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
巨缺(《针灸甲乙经》)
心募(《针灸穴名解》[5])。
4 出处《脉经》: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5 穴名解巨即巨大,阙即宫门,此穴为心之募穴,如心气出入的宫门,故名巨阙[3]。
巨,大也;阙,帝之宫庭。阙为内庭中正之门,俗称中门,又称仪门。古者贵家,门必有阙,所以饰门第,别尊卑也。此穴在鸠尾下1寸,胸骨其形似剑,穴当其端,在胸骨剑突大凹陷之下方,内应腹膜,上应膈肌,为胸腹交关,分别清浊之格界,又为食管及动静脉上下通行之关隘,正当心之,为心之宫城,至尊之门,故喻名为巨阙。《针灸问对》:“心为一身之主,至贵不可犯……巨阙,心之宫城也。”[5]
6 特异性安神宁心、宽胸止痛
7 所属部位上腹[6]
8 巨缺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巨阙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2]。
巨阙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3]。
巨阙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6寸(《备急千金要方》)[7]。
一说在脐上6.5寸(《针灸甲乙经》)。
巨阙穴在任脉的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
9 巨缺穴的取法在脐上6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巨阙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3]。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8]。
10 巨缺穴穴位解剖巨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深层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9]。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9]。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7]。
11 巨缺穴的功效与作用巨阙穴有理气安神,和胃利膈作用[3]。
巨阙穴为心之募穴,心为君主之官,本穴居心君至尊之位,为心经脉气聚集最盛之地,有安神宁心、宽胸止痛之功。主治发狂惊悸、恍惚不知人,及一切神不内守诸疾。[5]
12 巨缺穴主治病证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胸痛,心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心烦,惊悸,咳嗽,上气,唾血,胃中冷,吞酸,腹胀暴痛,泄泻,痢疾,尸厥,癫狂,痫证,妄言,黄疸,霍乱,蛔虫心痛,狐疝,热病,心胸痛,胃脘痛,反胃,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吐逆不食,腹胀,蛔虫痛,胃痉挛,隔肌痉挛,癔病等。
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胸闷短气、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癫狂病症、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等[3]
巨阙穴主治胸痛、心痛,心悸、呕吐、癫狂痫[10]。
巨阙穴主治胸闷气短,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咳嗽,上气,唾血;呃逆,胃中冷,噎膈,吞酸,胃痛,呕吐,腹胀暴痛,泄泻,痢疾;尸厥,癫狂,痫证,妄言;黄疸,霍乱,蛔虫心痛,狐疝,热病[8]。
巨阙穴主治心胸痛,胃脘痛,呃逆,反胃,吞酸,噎膈,呕吐,惊悸,健忘,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胆道蛔虫症等。[7]
胃痛,反胃,胸痛,吐逆不食,腹胀,惊悸,咳嗽,黄疸,蛔虫痛,尸厥,健忘,胃痉挛,隔肌痉挛,心绞痛,支气管炎,癔病,胸膜炎,癫痫。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3~0.8寸[7]。
向上斜刺0.5~1寸[10]。
直刺0.5~1寸[3][8],局部有酸胀感[8],可向上或向下扩散[8]。
《类经图翼》:刺六分……一曰刺三分。
注意:
肝左叶肿大及心脏扩大者,不宜深刺[3]。
不宜直向深刺或针尖向上斜刺,以防刺入胸、腹腔,损伤肝、胃、心脏[8]。
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肝脏[10]。
刺巨阙穴,患者须仰卧扬手,乃可下针,防止膈肌下沉,或有伤之也。伤膈肌,则呃格不休[5]。
13.2 灸法可灸[3][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14 巨缺穴的配伍巨阙穴配心俞、郄门、通里治心绞痛[3]。
巨阙穴配中脘、丰隆、通谷、后溪治癫狂[3]。
巨阙穴配足三里、内庭治反胃吞酸[3]。
巨阙配上脘,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腹胀,心腹满。
巨阙配灵道、曲泽、间使,有理气宽中,养血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怔忡。
巨阙配心俞,属俞募配伍法,有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癫狂。
巨阙配膻中,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胸痛,蓄饮,痰喘。
巨阙配内关、心俞,治心痛、心悸[8]。
巨阙配关冲、支沟、公孙、阴陵泉,治霍乱[8]。
巨阙配风池、后溪、申脉,治癫痫[8]。
巨阙配合谷(补)、三阴交(泻),治子上逼心、气闷欲绝[8]。
巨阙配心俞,治烦心[8]。
巨阙配中脘、天突,治咳逆上气[8]。
15 文献摘要《扁鹊心书》:风狂,先灸巨阙五十壮,又灸心俞五十壮。
《针灸甲乙经》:热病,胸中憺憺,腹满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满,瘛疭,心痛,气满不得息,巨阙主之。狂,妄言,怒,恶火,善骂詈,巨阙主之。息贲时唾血,巨阙主之。胸胁支满,瘛疭引脐腹痛,短气烦满,巨阙主之。狐疝,惊悸少气,巨阙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巨阙、照海主瘛疭引脐腹短气。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中烦满,热病,胸中痰饮,腹胀暴痛,恍惚不知人,息贲时唾血,蛔虫心痛,蛊毒霍乱,发狂不识人,惊悸少气。
《针灸大成》:主上气咳逆,胸满短气,背痛,胸痛,痞塞,数种心痛,冷痛,蛔虫痛,蛊毒猫鬼,胸中痰饮,先心痛,先吐,霍乱不识人,惊悸,腹胀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伤寒烦心,喜呕发狂,少气腹痛,黄疸,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胀噫,烦热,膈中不利,五脏气相干,卒心痛,尸厥,妊娠子上冲心,昏闷。
16 巨缺穴研究进展 16.1 对胃下垂的治疗作用针刺巨阙对胃下垂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以2寸长针,从巨阙透左肓俞,针入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角,慢慢上提,第1次提针10 min,以后每次提3~5 min,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20例,治愈47例,显效12例,好转49例,无效12例。也有报道向脐左压痛点透刺40 min,结果显效31.48%。胃下垂治疗后有显著好转(P<0.001)。另外,针刺巨阙对胃的张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临床症状也有相应好转。
16.2 增强食管蠕动、放宽管腔现代研究证实,分别针刺健康人巨阙、膻中、天突各穴或同时针刺以上各穴,用钡餐摄片观察,可使钡剂下移加快,食管蠕动增强,管腔放宽,痉挛解除[5]。
16.3 对胆道的作用神阙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睛明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特异性 9 泪孔穴的定位 10 泪孔穴的取法 11 泪孔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泪孔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泪孔穴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泪孔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泪孔穴研究进展 17.1 对眼压的影响 17.2 对判断中风偏瘫的影响 17.3 对视力的影响 17.4 对心律的影响 17.5 治疗近视眼 17.6 治疗电光性眼炎 17.7 治疗急性结膜炎 17.8 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17.9 治疗坐骨神经痛 17.10 治疗急性腰扭伤 17.11 治疗呃逆 17.12 治疗功能性遗尿 17.13 视神经萎缩 17.14 角膜炎 17.15 泪囊炎 17.16 色觉障碍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泪孔 1 拼音
lèi kǒng
2 英文参考Jīngmíng BL1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泪孔为经穴别名,即睛明穴[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睛明 汉语拼音 Jingming 罗马拼音 Chingming 美国英译名 Eye Bright 各国
代
号 中国 BL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1 富耶氏 V1 德国 B1 英国 B1 美国 BI1
睛明为经穴名(Jīngmíng BL1)[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睛明穴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2]。睛即眼睛,明即明亮,此穴在眼区,有明目之功,故名睛明[2]。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夜盲,色盲,目视不明,目翳,眦痒等,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视神经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急性腰痛等。
4 睛明穴的别名目内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泪孔(《针灸甲乙经》),泪空(《针灸聚英》),精明(《备急千金要方》)、泪腔[3]
5 出处《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眦痒痛,*肤白翳,睛明主之。
6 穴名解睛即眼睛,明即明亮,此穴在眼区,有明目之功,故名睛明[2]。
睛,指眼睛,本穴在目内眦,黏膜组织上,近于睛,主治两目红肿、怕光羞明,一切目疾,有明目之效,故曰睛明。《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王冰注:“在明堂左右两目内也,以近于目眦,故曰精(睛)明。”
7 所属部位面部[4]> 内眦[5]
8 特异性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6]。
9 泪孔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睛明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7]。
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正坐或仰靠取穴[2]。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之内上方0.1寸处(《中国针灸学概要》)[8]。
睛明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睛明穴的位置
睛明穴的位置
睛明穴的位置(血管)
睛明穴的位置(肌肉)
10 泪孔穴的取法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正坐或仰靠取穴[2]。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目内眦向外上方,近目眶内缘处取穴[9]。
11 泪孔穴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皮肤由三叉神经眼支的滑车上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血管有内眦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其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睑内侧韧带,使睑板固定于眶缘上。营养眼球外结构的动脉来自眼动脉的终末支之一的额动脉。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2]。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10]。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和内眦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动眼神经分布,并有滑车上,下神经和动脉经过[10]。
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动眼神经和眼神经;并有内眦动、静脉通过,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8]。
12 泪孔穴的功效与作用睛明穴有明目疏风的作用[2]。
睛明穴有泄热明目,祛风通络。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又是足太阳经与手太阳经、足阳明经、阴跷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阳明脉多气多血,阴跷脉、阳跷脉主眼睑的开合,故凡外感诸邪、内伤诸疾所导致的多种眼病,主要是慢性眼病,均可治疗[6]。
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腰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取睛明穴又可治疗腰部病证[6]。
13 泪孔穴主治病症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夜盲,色盲,目视不明,目翳,眦痒等,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视神经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急性腰痛等。
睛明穴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目翳[10]。
睛明穴在目内眦角,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故治一切目病,对郁热之证最宜,对暴赤肿痛、眦痒、翳障亦效[3]。《针灸甲乙经》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眦赤痛…睛明主之。”
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2]。
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等[2]。
睛明穴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内外翳障,雀目,青盲,夜盲,色盲,近视,以及急、慢性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神经炎等[8]。
五官科系统疾病:近视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夜盲;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
14 刺灸法 14.1 刺法嘱病人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眼球及周围,出针时注意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避免造成内出血。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眼眶边缘直刺0.3~0.5寸[10]。
直刺,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沿目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8]。
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针尖沿目眶鼻骨边缘缓慢刺入,深0.5~1.0寸,忌作提插捻转等手法[2]。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持针,于眼眶边缘和眼球之间缓慢刺入,直刺0.5~1寸,不宜大幅度提插和捻转,局部有酸胀感并扩散至眼球及周围;出针后要按压针孔片刻[9]。
注意:针刺睛明穴容易引起内出血,出针后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10]。出针时按压针孔1~2 min,以免内出血[9]。
睛明穴不可深刺,以免损伤眼部组织结构[9]。
14.2 灸法睛明穴禁灸[2][10]。
不宜灸[10]。
15 泪孔穴的配伍睛明配合谷、风池,有清热疏风的作用,主治结膜炎,目痒。
睛明配肝俞、光明,有调肝养血的作用,主治夜盲,色盲,近视,散光。
睛明配风池、四白,治疗近视[9]。
睛明配合谷、光明,治青光眼[9]。
睛明配太冲、肝俞,治夜盲[9]。
睛明配风池、太阳、攒竹、阳白,治目赤肿痛[9]。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眦痒痛,*肤白翳,睛明主之。
《针灸大成》: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眦起者,刺睛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
《针灸大成》:主小儿疳照,大人气眼冷泪。
《医宗金鉴》: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眦痒,雀目诸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攀睛,翳膜覆瞳子,恶风泪出,目内眦痒痛,小儿雀目疳眼,大人气眼冷泪,视物不明,大眦胬肉侵睛。
17 泪孔穴研究进展 17.1 对眼压的影响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高眼压家兔模型用电针“睛明”的方法观察比较发现,治疗组的眼压最高值和最低值均低于对照组的眼压最高值和最低值。两组间眼压比较,除10 min时段外,其他各时段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说明针刺“睛明”对高眼压兔有明显的降低眼压作用[9]。
17.2 对判断中风偏瘫的影响通过对中风偏瘫的患者进行治疗,针刺睛明后,观察发现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与针刺睛明出现的反应成正相关。因而用睛明针刺后出现的反应可判断中风偏瘫的预后情况[9]。
17.3 对视力的影响针后可改善眼区的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新陈代谢;能抑制眼部炎症反应,促进充血和水肿的吸收和消失,从而起到消肿止痛和恢复视力的作用[9]。
17.4 对心律的影响针刺睛明穴可使心律减慢[9]。
17.5 治疗近视眼直刺睛明1~2寸,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5 d;基本治愈21例,占31.3%;显效25例,占37.3%;好转15例,占22.3%;无效6例,占9.1%。总有效率为91.3%。有效130只眼,占94.8%,无效7只眼[9]。
电梅花针叩刺睛明;针刺睛明,配合维生素B12或当归液,于肝俞、肾俞穴位注射;针刺睛明,配合眼保健操和视力训练等法,对近视均有较好疗效。
17.6 治疗电光性眼炎以睛明为主,配太阳治疗电光性眼炎55例,常规针刺,睛明直刺0.2~0.5寸,太阳向后斜刺0.3~0.5寸,留针30 min,可做间断 *** ,结果均收到良好效果[9]。
17.7 治疗急性结膜炎用针刺睛明治疗急性结膜炎72例,取穴以睛明为主穴,配太阳、合谷,常规针刺,太阳可点刺出血,每日1次。经1~7次治疗后全部治愈[9]。
单刺睛明,治疗153例,有良好疗效。
17.8 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用针刺睛明、球后、太阳、太溪、光明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50例100只眼,所取腧穴常规针刺,睛明、球后平补平泻,不留针;远端太阳、太溪、光明留针30 min,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显效16例,好转6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3%[9]。
17.9 治疗坐骨神经痛用针刺睛明、听官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取同侧两穴,常规针刺,起初每日1次,3d后改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痊愈31例,占59.6%;显效12例,占23.1%;好转8例,占15.4%;无效1例,占1.9%。总有效率为98.1%[9]。
取患侧睛明、听宫,刺后活动患肢,治疗52例有较好疗效。
17.10 治疗急性腰扭伤1次治愈15例,2次治愈9例,3次治愈4例,1次好转2例[9];
17.11 治疗呃逆用深刺睛明治疗顽固性呃逆26例,睛明进针0.8~1.2寸,只宜轻度捻转而不宜提插,留针30 min,行针2次。结果:痊愈24例,显效2例,全部有效[9]。
17.12 治疗功能性遗尿针刺睛明穴,有较好疗效。
17.13 视神经萎缩针刺睛明,治疗30例,有较好疗效。
17.14 角膜炎据报道用激光照射睛明等穴及角膜病灶处,治疗66只眼,有较好疗效。
17.15 泪囊炎单刺睛明,治疗21例,有良好疗效。
17.16 色觉障碍玉枕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神阙 5 经穴名·神阙 5.1 神阙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神阙穴的定位 5.6 神阙穴的取法 5.7 神阙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神阙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神阙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神阙穴的配伍 5.12 特效 *** 5.13 文献摘要 5.14 神阙穴研究进展 5.14.1 镇痛作用 5.14.2 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5.14.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5.14.4 治疗五更泻 5.14.5 治疗慢性腹泻 5.14.6 治疗产后尿潴留 5.14.7 治疗皮肤瘙痒 5.14.8 治疗荨麻疹 5.14.9 治疗关节炎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阙 1 拼音
shén quē
2 英文参考Shénquè CV8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quē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阙: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
4 人体部位名·神阙神阙为人体部位名,指脐[1]。为脐带脱落结疤后的陷窝[2]。
5 经穴名·神阙 穴位 神阙 汉语拼音 Shenque 罗马拼音 Shenchueh 美国英译名 Spiritual Shrine 各国
代
号 中国 CV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VC8 富耶氏 德国 KG8 英国 Cv8 美国 Co8
神阙为经穴名[1](shénquē[3]CV8,RN8)?。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1]。神即神气,阙即宫门,此穴在脐中,脐为胎儿气血运行之要道,如神气出入之宫门,故名神阙[1]。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泻,水肿,虚脱,久泻,痢疾,绕脐腹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疝气,中暑,角弓反张,泄痢,尸厥,风痫,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等。
5.1 神阙穴的别名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脐中(《针灸甲乙经》)
气舍(《外台秘要》)
脐孔(《千金翼方》)
气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维会(《循经考穴编》)
命蒂(《经穴纂要》云出《危证简便》)
5.2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脐一穴。《外台秘要》: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
5.3 穴名解神即神气,阙即宫门,此穴在脐中,脐为胎儿气血运行之要道,如神气出入之宫门,故名神阙[1]。
神,指人之元神与脐神。《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苑·修文》:“神者,天地之本而万物之始也。”阙,宫阙,门观,又同缺,空的意思。神阙意为元神出入之处与所居之宫阙,脐神亦指人身之元神。《黄庭内景经》注:“脐中为太乙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昆仑,一名特枢。”脐为腹之缺,故神阙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惧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穴当脐孔,脐为先天之结蒂,是处胎生之时,连系脐带,以供胎儿之营养,故又名为命蒂。[4]
5.4 所属部位脐中[5]
5.5 神阙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3]。
神阙穴位于脐区,脐中央。仰卧取穴[1]。
神阙穴位于脐正中[6]。
神阙穴在任脉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肌肉)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内脏)
5.6 神阙穴的取法仰卧,于脐窝中点取穴。
神阙穴位于脐区,脐中央。仰卧取穴[1]。
仰卧位,于肚脐正中取穴[7]。
快速取穴:在脐区,肚脐中央即是神阙穴。
5.7 神阙穴穴位解剖神阙穴下为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浅层主要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5.7.1 层次解剖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1]。
5.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和腹壁上、下动脉吻合支分布[8]。
5.8 神阙穴的功效与作用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
神阙穴有回阳固脱、健运脾胃等作用[1]。
神阙穴位于脐中,乃人体生命之门,灸之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等[9]。
脐位于上、下焦之枢,临近胃肠,所以神阙穴又有健脾和胃、理肠止泻之功,可治疗腹痛、水肿、久泻、脱肛等[9]。
神阙穴属任脉,近于下焦,故可治疗小便不禁、产后尿闭、妇女不孕等[9]。
神阙穴具有回阳固脱、健运脾阳的作用,施以灸法善治真阳衰败之虚脱证及中焦虚汗之证[9]。
针神阙穴有回阳救逆、开窍复苏、利水固脱之功。主治水肿,肠鸣泄利,绕脐痛,脱肛,痫证。[4]
5.9 神阙穴主治病证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泻,水肿,虚脱,久泻,痢疾,绕脐腹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疝气,中暑,角弓反张,泄痢,尸厥,风痫,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等。
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1]。
神阙穴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8]。
神阙穴主治久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虚脱,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水肿,疝气,四肢厥冷,中暑,中风脱证,角弓反张[7]。
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禁刺[1]。
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8]。
《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
《证治准绳》:“按脐为神阙穴,禁针之所。”
5.10.2 灸法宜灸。
多用艾条或艾炷隔盐灸[8]。
用温灸或隔盐灸[1]。
可灸,强身保健可用隔盐或隔姜灸[7]。
神为一身主宰,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人茍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不觉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凡属挥霍缭乱,有干神明之外感急证,本穴主之,但以灸熨为佳。 *** 者,转运此穴,可以通畅矢气,消化水谷。《道藏》谓:“脐为后天之气舍。”故又名本穴为“气舍”。因足阳明经更有气舍,故本穴只称神阙而不称气舍。[4]
5.11 神阙穴的配伍神阙穴配灸天枢、大肠俞治慢性肠炎[1]。
神阙穴配灸足三里治痢疾[1]。
神阙穴配灸百会、关元治虚脱[1]。
神阙配关元,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
神阙配百会、膀胱俞,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
神阙配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神阙配石门、天枢、气海,治少腹疝气[7]。
②神阙拔罐,配刺天枢、足三里,治泄泻。
神阙配足三里,治肠鸣腹痛[7]。
神阙配关元重灸,治中风脱证[7]。
神阙配水分、气海,治绕脐痛[7]。
神阙配灸三阴交,治五淋[7]。
5.12 特效 ***经常揉脐(神阙穴),可防治小儿腹泻、疳积等:突然大汗淋漓、唇舌苍白、手脚冰冷之虚脱症,马上温灸神阙可起到急救作用[10]。
5.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
《针灸甲乙经》:水肿大平脐,灸脐中,无理不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绝子,灸脐中,令有子。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泄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水肿,鼓胀,肠中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
《针灸大成》:主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败脏腑,泄利不止,水肿,鼓胀,肠鸣,状如流水声,腹痛绕脐,小儿奶利不绝,脱肛,风痫,角弓反张。
《类经图翼》:主治阴证伤寒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惫,肠鸣泄泻不止,水肿鼓胀,小儿乳痢不止,腹大,风痫,角弓反张,脱肛。妇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脱胎。
《类经图翼》:故神阙之灸,须填细盐,然后灸之以多为良,若灸之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若灸少,则时或暂愈,后恐复发,必难救矣。但夏月人神在脐,乃不宜灸。
《万病回春》:治阴证冷极,热药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肾囊缩入,牙关紧急,死在须臾,用大艾炷灸脐中,预将蒜捣汁擦脐上,后放艾多灸之。
《神灸经纶》:凡卒中风者,此穴最佳。罗天益云:中风服药,只可扶持,要收全功,灸火为良。盖不惟追散风邪,宣通血脉,其于回阳益气之功,真有莫能尽述者。
《医宗金鉴》:主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又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等证。
5.14 神阙穴研究进展 5.14.1 镇痛作用艾灸神阙对治疗关节炎和缓解关节疼痛疗效明显。对弗氏佐剂诱发的关节炎大鼠,观察艾灸对关节肿胀程度、炎症病理过程及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的影响,发现艾灸“神阙”后,关节周围软组织坏死情况、炎症反应程度均比较轻,血浆内中分子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7]
5.14.2 对微量元素的影响有人艾灸神阙,对老年人头发中的锰、锌、钙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艾灸可使老年人发锰的含量显著增高,锌、钙的含量也有显著增加,发现铜、铁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7]
5.14.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艾灸神阙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老年人保健灸2个月前后的免疫功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保健灸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提高T淋巴细胞的数值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的形成率,差异显著;并能提高体液免疫功能,使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含量显著增加。[7]
现代研究表明,隔盐灸神阙,可提高正常小鼠脾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水平,针灸神阙穴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4]
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之内迅速升高,72小时和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时间。
5.14.4 治疗五更泻用中药外敷神阙穴,取肉桂、鸡内金各3g,硫磺、枯矾、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新鲜葱头3~5节,捣烂,加醋共调成糊状,平摊于神阙,用纱布覆盖,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
5.14.5 治疗慢性腹泻隔药饼灸,取丁香、肉桂、甘松、山柰各等分,加入适量面粉,用温水合成药饼(用针将药饼刺数孔),药饼置神阙上,再将鸡蛋大小艾绒置药饼上,灸3~5壮,次日按原装,并加灸中脘穴即可。
5.14.6 治疗产后尿潴留将盐炒黄填入神阙穴,再将葱压成0.3cm饼状置盐上,将艾炷置饼上,灸1~4壮。
5.14.7 治疗皮肤瘙痒隔药灸神阙,取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等量研细填神阙,每日1次,即可取得较好疗效。
5.14.8 治疗荨麻疹用闪罐法,每日1次,可连续治疗3次。
5.14.9 治疗关节炎大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玉枕穴的定位 8 玉枕穴的取法 9 玉枕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玉枕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玉枕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玉枕穴的配伍 14 特效 ***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玉枕 1 拼音
yù zhěn
2 英文参考Yùzhěn BL9 [中国针灸学词典]
yùzhě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玉枕 汉语拼音 Yuzhen 罗马拼音 Yuchen 美国英译名 Jade Pillow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V9 富耶氏 德国 B9 英国 B9 美国 BI9
玉枕为经穴名(Yùzhěn BL9)[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2]。玉即玉石,枕即枕头,古称枕骨为“玉枕骨”,穴在其处,故名玉枕[1]。玉枕穴主治头目及局部疾患,如头痛,后头痛,目痛,鼻塞,呕吐,目视不明,项部强痛,目眩,癫痫,目赤,耳聋,项强,寒热骨痛,现多用玉枕穴治疗三叉神经痛,近视,枕神经痛,视神经炎,嗅觉减退,青光眼,近视眼,鼻炎,口疮,足癣等。
4 出处《针灸甲乙经》:头眩目痛,头半寒,玉枕主之。
5 穴名解玉即玉石,枕即枕头,古称枕骨为“玉枕骨”,穴在其处,故名玉枕[1]。
玉,本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亦为尊贵之辞。枕,此处指玉枕骨。《释骨》载:“枕骨之两旁高起者,曰玉枕骨。”玉,贵意,此指肺金;枕指枕骨。穴当脑后隆起骨两旁,古亦称为横骨。人寝息著枕之处,因名玉枕。[3]
6 所属部位头部[1]> 后头[4]
7 玉枕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玉枕穴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5]。
玉枕穴位于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脑户穴旁开1.3寸处[2]。一说在脑户穴旁开1.5寸处(《循经考穴编》)[2]。
玉枕穴位于头部,横平枕外隆凸上缘,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1]。
玉枕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玉枕穴在头部的位置
玉枕穴在头部的位置
玉枕穴的位置(肌肉)
玉枕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8 玉枕穴的取法正坐或俯卧位,脑户(督脉)旁1.3寸,当枕外粗隆上缘之外侧取穴。
玉枕穴位于头部,横平枕外隆凸上缘,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1]。
正坐或俯伏坐位,枕外粗隆上缘凹陷处旁开1.3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沿后发际正中向上轻推,触及枕骨,由此旁开2横指,在骨性隆起的外上缘有一凹陷处即是玉枕穴[7]。
9 玉枕穴穴位解剖玉枕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有枕动、静脉。分布著枕大神经分支。皮肤由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由脂肪和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之间有随神经走行而分布的枕动静脉、耳后动静脉的分支。针在皮下筋膜内,可刺及穴位下的枕大神经。枕额肌的枕腹起自上项线外侧与乳突上部,止于帽状腱膜的后缘,受面神经耳后支支配。腱膜下结缔组织层内的导血管为颅内、外静脉交通的重要途径之间。
9.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1]。
9.2 穴区神经、血管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8]。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2]。
10 玉枕穴的功效与作用玉枕穴具有清热明目,通经活络的功效。
玉枕穴有巯风散寒、明目止痛的作用[1]。
脑为人体至贵,玉枕穴在枕骨坚节之旁,有清头散风之功[3]。治头眩与耳目之疾,及有关头上诸病也[3]。
11 玉枕穴主治病证玉枕穴主治头目及局部疾患,如头痛,后头痛,目痛,鼻塞,呕吐,目视不明,项部强痛,目眩,癫痫,目赤,耳聋,项强,寒热骨痛,现多用玉枕穴治疗三叉神经痛,近视,枕神经痛,视神经炎,嗅觉减退,青光眼,近视眼,鼻炎,口疮,足癣等。
玉枕穴主治头痛、目痛、鼻塞、呕吐[8]。
玉枕穴主治头痛,目痛,目视不明,鼻塞;项部强痛[6]。
玉枕穴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鼻塞,癫痫等[2]。
玉枕穴主治头目及局部疾患。如后头痛、目赤、耳聋、鼻塞、项强、癫痫、寒热骨痛等[1]。
现多用玉枕穴治疗三叉神经痛、近视等[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枕神经痛,视神经炎,嗅觉减退;
2. 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眼,鼻炎,口疮;
3. 其它:足癣。
12 刺灸法 12.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1][2]。
平刺0.3~0.5寸[6][8],局部有酸胀感[6]。
注意:局部有枕动脉、枕静脉,枕大神经分支,故本穴不能深刺[6]。
12.2 灸法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可灸[1][8][6]。
艾条温灸5~10分钟。
13 玉枕穴的配伍玉枕配大杼、合谷,有疏风解表清热的作用,主治头痛,鼻塞,恶风。
玉枕配阳白、承泣,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痛。
玉枕配风池、完骨,治项痛[6]。
玉枕配风池、列缺,治脑病[6]。
玉枕配百会、风池、天柱、合谷,治后头痛[6]。
14 特效 ***头痛时,可点按玉枕穴3分钟或用刮痧板由上向下刮拭此穴,刮至头皮发热,头痛就会缓解很多[7]。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项恶风、汗不出、凄厥恶寒、呕吐,目系急、痛引頞,头重项痛,玉枕主之。寒热骨痛,玉枕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脑风疼痛不可忍。
《千金翼方》:多汗寒热,玉枕主之。
外枢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大巨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大巨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大巨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配伍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巨 1 拼音
dà jù
2 英文参考Dàjù ST27 [中国针灸学词典]
Super Grea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àj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2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2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大巨 汉语拼音 Daju 罗马拼音 Tachu 美国英译名 Super Great 各国
代
号 中国 ST27 日本 27 法
国 莫兰特氏 E27 富耶氏 E27 德国 M27 英国 S27 美国 St27
大巨为经穴名(Dàjù ST27)[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腋门、液门、掖门。属足阳明胃经。大为小之对,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处,故名大巨[1]。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睾丸炎,阳萎,惊悸不眠,疝气,肾气冲心,阳痿,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腹痛,腹泻,阑尾炎,肠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4 大巨的别名液门(《医心方》),掖门(《外台秘要》),腋门(《针灸甲乙经》)。
5 出处《针灸甲乙经》:大巨,一名腋门,在长溪下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6 穴名解大为小之对,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处,故名大巨[1]。
大,饱满充实之意。巨,同钜,富也。大巨者,像腹壁之丰满光泽,而内容又复钜富也。本穴适当腹部隆起最高大处,内应小肠及膀胱部位,其所包裹者至为丰富珍贵,有如巨大之仓库,小肠属手太阳经,膀胱属足太阳经,二经俱称巨阳。古太与大通,故本穴命名取“大巨”,以其功用在两太阳经也。其主治为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故名为“大巨”。[2]
7 所属部位下腹[3]
8 大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大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4][5]。
大巨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
大巨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处[6]。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6]。
大巨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大巨穴的位置
大巨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大巨穴的位置(肌肉)
大巨穴的位置(内脏)
9 取法仰卧位,在天枢下2寸,石门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大巨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
仰卧位,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上2/5与下3/5交点,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仰卧,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下量3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8]。
10 穴位解剖大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分布著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0、11、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可分为前层和后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前叶形成,后层由腹内斜肌后叶和腹横肌腱组成。在脐下4.5厘米处,后层的鞘转移至前层,以加强鞘的前壁,而该处以下的腹直肌鞘后层缺少,由于腱膜的中断,下缘形成一弓状游离缘,称半环线。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后面,仅为增厚的腹横筋膜(腹内筋膜的一部分)。穴位下相对应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5]。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5]。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并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6]。
11 大巨穴的功效与作用大巨有调肠胃,固肾气的作用。
大巨有理气益肾作用[1]。
大巨有理气和血作用,主治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2]。
12 主治病症大巨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睾丸炎,阳萎,惊悸不眠,疝气,肾气冲心,阳痿,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腹痛,腹泻,阑尾炎,肠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大巨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惊悸不眠、疝气[5]。
大巨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肾气冲心、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等[1]。
现代又多用大巨治疗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等[1]。
大巨主治腹痛,腹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等[6]。
大巨穴主治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疝气[7]。
大巨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肠炎,肠梗阻,便秘,腹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遗精,阳萎,疝气;
其它:失眠。
13 配伍大巨配天枢、足三里,治肠梗阻[7]。
大巨配中极、膀胱俞,治膀胱炎、尿潴留[7]。
大巨配天枢、三阴交,治腹痛[7]。
大巨配关元、急脉,治遗精、[7]。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0.8~1.2寸[5]。
一般直刺0.5~1.O寸[1]。
直刺1~1.5寸[6],局部酸胀,针感向下放散[7]。
14.2 灸法艾炷灸5~7壮,温灸10~15分钟[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特效 ***仰卧,用中间三个手指按揉大巨1~3分钟,可治疗遗精、、小便不利等男科疾病,可调理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疾病[8]。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类经图翼》:烦渴,惊悸不眠。
《外台秘要》:主腹满痛,善烦,?疝,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针灸大成》: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卧。
《备急千金要方》:主疝偏枯。阴交、气海、大巨主惊不得卧。
17 研究进展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维道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外枢穴的定位 10 外枢穴的取法 11 外枢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外枢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外枢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外枢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外枢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尿潴留 17.2 治疗排尿异常 17.3 下腹部手术针刺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外枢 1 拼音
wài shū
2 英文参考Wéidào GB28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外枢为经穴别名,即维道穴[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维道 汉语拼音 Weidao 罗马拼音 Weitao 美国英译名 Protecting Path 各国
代
号 中国 GB28 日本 28 法
国 莫兰特氏 VB30 富耶氏 VB28 德国 G28 英国 G28 美国 GB28
维道为经穴名(Wéidào GB28)[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外枢[3]。属足少阳胆经[2]。维道是足少阳胆经、带脉的交会穴[2][3]。维即维系,道即轨道,此穴属足少阳,交会于带脉,有如维系诸经的轨道,故名维道[2]。维道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妇人带下,阴挺,少腹痛,腰腿痛,呕吐,不思饮食,水肿,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便秘,肠痈,现代又多用维道穴治疗阑尾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腰胯痛,子宫脱垂,肾炎,肠炎,习惯性便秘,髋关节疼痛等。
4 维道穴的别名外枢(《针灸甲乙经》)。
5 出处《针灸甲乙经》:维道,一名外枢,在章门下五寸三分。
6 穴名解维即维系,道即轨道,此穴属足少阳,交会于带脉,有如维系诸经的轨道,故名维道[2]。
维,维系。维者,系也,束也。诗云:“絷之维也。”道,道路。具达之意,故名维道。本经循行到五枢穴时向腹前行交本穴,又从本穴折而后行,在其中起连接作用,为维系阴阳脉络之道路,故穴名维道。[4]
7 特异性维道是足少阳胆经、带脉的交会穴[2][3]。
8 所属部位侧腹[5]
9 外枢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维道穴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6]。
维道穴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仰卧取穴[2]。
维道穴位于腹侧,髂前上棘前下方,当五枢穴向前斜下0.5寸处[3]。
一说“对章门直下七寸”(《针灸集成》)。
维道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
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
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肌肉)
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外枢穴的取法仰卧或侧卧位,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维道穴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仰卧取穴[2]。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内下0.5寸处取穴[7]。
11 外枢穴穴位解剖维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当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旋髂浅动脉有同名静脉伴行,该静脉汇入大隐静脉。(参看五枢穴)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髂腰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髂腹下神经皮交和旋髂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并有股外侧皮神经干经过[8]。
布有髂腹殷沟神经和旋髂浅、深动、静脉[3]。
12 外枢穴的功效与作用维道穴具有调理冲任,利水止痛的功效。
维道穴有理肠化滞,束调带脉的作用[2]。
维道穴系胆经和带脉之会,有温阳利湿、舒筋活络之功,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阴挺,疝气,带下,水肿,腰腿痛。按带脉、五枢、维道3穴,俱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带脉在人体如约束诸经之带。五枢穴在约束之下,具灵动之力,本穴则参与维系,且具输达之力。3穴虽各分工,而有互助之用。[4]
13 外枢穴主治病证维道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妇人带下,阴挺,少腹痛,腰腿痛,呕吐,不思饮食,水肿,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便秘,肠痈,现代又多用维道穴治疗阑尾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腰胯痛,子宫脱垂,肾炎,肠炎,习惯性便秘,髋关节疼痛等。
维道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妇人带下、阴挺、少腹痛、腰腿痛、呕吐、不思饮食、水肿等[2]。
维道穴主治腹痛、疝气、带下、阴挺[8]。
维道穴主治阴挺,带下,月经不调;少腹痛,便秘,肠痈,疝气[7]。
现代又多用维道穴治疗阑尾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2]。
维道穴主治少腹痛,腰胯痛,疝气,带下;以及子宫脱垂,盆腔炎等[3]。
1.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肾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脱垂;
2.消化系统疾病:肠炎,阑尾炎,习惯性便秘;
3.其它:肾炎,疝气,髋关节疼痛。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0.5~1寸;或斜刺2~3寸[3]。
一般斜刺1.0~1.5寸[2]。
向前下方斜刺1~1.5寸[8]。
直刺1~1.5寸[8][7],局部有胀重感[7]。
深刺可及子宫圆韧带治疗子宫下垂,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腹和外 *** 。
14.2 灸法可灸[2][7][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外枢穴的配伍维道配巨髎,有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胯痛。
维道配脾俞、阴陵泉、关元,有调经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维道配百会、关元、气海、归来、子宫,治阴挺[7]。
维道配脾俞、肾俞、阴陵泉、三阴交、关元,有调经止带的作用,治月经不调、带下[7]。
维道配大敦、太冲、三阴交,治疝气[7]。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足少阳、带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气,不能食,维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呕逆不止,三焦不调,水肿,不嗜食。
《类经图翼》:主治呕逆不止,三焦不调,不食,水肿。
17 外枢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尿潴留以维道为主穴,配中极、三阴交;取双侧维道,以28号2.5寸或3寸毫针,沿皮呈10°~20°向曲骨方向平刺2~2.5寸,行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会 *** 或大腿内侧放射。中极以1.5寸毫针向曲骨方向平刺1.2~1.5寸,针感要求同维道。三阴交以1.5寸毫针直刺1.2寸,行提插捻转泻法。针刺完毕,将电针治疗仪输出导线连接于双侧维道针柄,选择疏密波通电30~40 min, *** 强度以见腹部肌肉规律收缩抽动且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期间中极、三阴交可间歇行针2~3次。于出针前10 min或出针后即刻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盆水轻轻倒入另一盆中,来回倒动,使其发出流水声。有条件者可拧开自来水管,以行水声诱导排尿。共治疗61例,治愈59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9]
17.2 治疗排尿异常取穴维道(双侧)、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维道以2.5寸或3寸毫针,沿皮呈10°~20°角向曲骨方向平刺2~2.5寸深,行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会 *** 或大腿内侧放射;两穴针刺后,将电针治疗仪输出导线连接于双侧针柄上,选择低频连续波通电30 min,强度以见腹部肌肉作规律收缩抽动且患者能耐受为宜。同时在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腧穴上针刺,并于针柄装上2 cm艾条,灸3壮,使小腹有温暖感为佳。治疗10次后痊愈,为巩固疗效,嘱患者用艾条温灸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9]
17.3 下腹部手术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