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比赛信息 比赛信息
伊利亚特故事梗概_伊利亚特故事梗概思维导图图片
tamoadmin 2024-07-03 人已围观
简介1.奥德赛的内容梗概2.荷马史诗里的关于奥德赛的一些资料3.国际四大名著是什么?4.什么是爱琴时代?什么是“荷马史诗”时期?5.伊利亚特读后感6.丘比特与阿波罗的故事读后感公元前1193年,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兴兵讨伐特洛伊。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希腊军队和特洛伊勇士们对峙长达10年之久,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上妙计,让希腊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
1.奥德赛的内容梗概
2.荷马史诗里的关于奥德赛的一些资料
3.国际四大名著是什么?
4.什么是爱琴时代?什么是“荷马史诗”时期?
5.伊利亚特读后感
6.丘比特与阿波罗的故事读后感
公元前1193年,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兴兵讨伐特洛伊。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希腊军队和特洛伊勇士们对峙长达10年之久,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上妙计,让希腊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藏在木马腹内的20名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
奥德赛的内容梗概
《奥德赛》题名原意是“奥德修斯的战争”,叙述了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回归故乡,回归过程中充满各种艰难险阻的漂泊经历和归家后与家人相认并报复求婚人的故事。全诗二十四卷,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卷至第4卷,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出外寻父;第二部分,第5卷至第13卷,奥德修斯讲述归途的艰难;第三部分,第14卷至第24卷,奥德修斯归家后报复求婚人。各卷内容分述如下。第一卷:众神明决定让奥德修斯归家。雅典娜来到伊塔卡,激励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科斯,让他出外寻父。第二卷:特勒马科斯召开民众会议,当众谴责求婚者纠缠母亲,耗费自家财产,并说明要出外打探父亲消息。安提诺奥斯反驳他侮辱求婚子弟,并指责其母佩涅洛佩工于心计,欺瞒他人。佩涅洛佩向求婚者们说给公公拉埃尔特斯织完寿衣,再考虑改嫁之事,白天织,晚上拆,如此过了三年,直至第四年方被女仆揭露。特勒马科斯则祈求神明惩罚随意花费他人财产的求婚者。之后,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召集了二十名同伴,备好一条快船,踏上了寻父之旅。第三卷:特勒马科斯来到皮洛斯,倾听老英雄涅斯托尔叙述英雄们攻取特洛伊后的返程之事。狄奥墨得斯、墨涅拉奥斯、阿基琉斯之子、菲洛克特特斯、伊多墨纽斯都顺利返航。老英雄并不知道奥德修斯的消息,让儿子伴送特勒马科斯去拉克德蒙找墨涅拉奥斯打探讯息。第四卷:特勒马科斯来到墨涅拉奥斯的居处,墨涅拉奥斯与妻子海伦热情招待他。墨涅拉奥斯讲述自己回程经历,从老海神普罗透斯嘴里听到小埃阿斯淹死,阿伽门农死于他的妻子与情人埃吉斯托斯的谋划以及奥德修斯被女神卡吕普索滞留于她的洞穴等消息。第五卷:宙斯命赫尔墨斯向女神卡吕普索传话,让她释放奥德修斯回归家园。奥德修斯在海上航行到第十八天时,看到了费埃克斯国土,波塞冬却在此时发现了他,立刻掀起滔天巨浪,将奥德修斯抛入大海。在海神伊诺和雅典娜的帮助下,奥德修斯登陆成功。第六卷:雅典娜托梦给费埃克斯公主瑙西卡娅,让她去城外河边洗衣服,使她碰到奥德修斯。公主将其带回城内。第七卷:奥德修斯在雅典娜的帮助下,来到费埃克斯王宫,向王后阿瑞塔哀求,诉说自己的不幸,博得众人同情。国王阿基诺奥斯款待奥德修斯,并决定派人派船送其归家。第八卷:费埃克斯国王阿尔基诺奥斯宴请诸位王公,共同谋划送返奥德修斯的事情。宴席间,歌手得摩多科斯先后歌唱了“奥德修斯与阿基琉斯争吵”“阿瑞斯与阿佛洛狄忒偷情被赫菲斯托斯用罗网捉住”“特洛亚木马计”三个故事。第九卷:奥德修斯对阿尔基诺奥斯说出了自己的名姓,并向其讲述充满苦难的归程。先来到伊斯马罗斯,攻破城市,屠杀居民,掠夺财物,后被当地的基科涅斯人联合邻近部族将奥德修斯这帮入侵者打跑;又来到洛托法戈伊人的国土,他们以花为食,吃了洛托斯花,会忘却故乡,故此花又被称为“忘忧花”;紧接着来到野蛮的库克洛普斯巨人岛,岛上所有作物无需耕植,自行生长,巨人们居住于洞穴。奥德修斯与伙伴们进入独目巨怪波吕菲摩斯的洞穴,巨怪吃掉了奥德修斯的六个伙伴,而奥德修斯则用橄榄树干捅瞎其眼睛,并藏身于羊腹之下,逃出巨人洞窟。第十卷:一行人到达艾奥利埃岛,岛上住着掌管群风的总管,神明艾奥洛斯。神明送给奥德修斯一只牛皮口袋,里面装满各种方向的呼啸的狂风。奥德修斯率领船队即将到家之际,伙伴趁他睡着,将口袋打开,狂风外涌,船队又被刮回到艾奥洛斯的海岛。继续前行,来到特勒皮洛斯,又碰到巨人族莱斯特戈涅斯人,他们在国王安提法特斯的带领下,毁灭了奥德修斯的船队,只有奥德修斯这一船人逃出来。又航行至海岛艾艾埃,岛上有位仙女叫基尔克,利用招待之便,将毒药放进饮料,同伴喝后均变成猪。奥德修斯在赫尔墨斯的帮助下,觅得药草摩吕,使毒药对己无效,又征服基尔克。女神告诉奥德修斯,如想返家,需要去冥界找到盲预言者特瑞西阿斯,他会指点迷津,助其归家。第十一卷:奥德修斯来到冥界,特瑞西阿斯向他预言,不要伤害特里那基亚的畜群,那是阿波罗所有,到家后,杀光求婚者,然后背上一把船桨出游,直至死亡的到来。奥德修斯见到思念自己而亡故的母亲及众多贵族王公的妻子或爱女的魂灵,见到在特洛亚并肩战斗的战友的魂灵,最后,又见到很多英雄的亡灵。第十二卷:奥德修斯一行人继续航行,穿过以歌声惑人心智的塞壬居住的_屿,又穿过由斯库拉与卡律布狄斯把守的水道。特里那基亚海岛上,伙伴们趁奥德修斯睡着,宰杀了太阳神的壮牛。当他们继续航行时,宙斯降下巨雷,将奥德修斯的伙伴全部杀死,奥德修斯漂流至奥古吉埃岛,被女神卡吕普索扣留。第十三卷:在费埃克斯人的帮助下,奥德修斯得以返回故乡伊塔卡。奥德修斯准备偷偷了解情况,雅典娜于是将他幻变成一个卑贱困苦的老人。第十四卷:奥德修斯找到牧猪人,发现牧猪人欧迈奥斯始终对自己忠心耿耿。第十五卷:特勒马科斯受雅典娜的提示,告别墨涅拉奥斯,返回伊塔卡,并去见牧猪奴欧迈奥斯。第十六卷:雅典娜卸去奥德修斯的伪装,父子田庄相认,共同商议惩处求婚者。求婚者及其手下,共计118人。第十七卷:特勒马科斯回家与母亲佩涅洛佩相见。奥德修斯依然伪装成老乞丐,在牧猪奴的带领下进城来到自己的府邸。第十八卷:奥德修斯打败另一位无赖乞讨者伊罗斯。晚宴时,奥德修斯先受到侍女墨兰托的讥讪,又被求婚者欧律马科斯嘲讽。第十九卷:伪装成老乞的奥德修斯与佩涅洛佩见面会谈。佩涅洛佩决定安排竞赛,求婚人中如若有能用奥德修斯遗留下来的弯弓,一箭射过12把铁斧的小孔,她便出嫁。第二十卷:求婚人侮辱伪装成老乞的奥德修斯,且轻视特勒马科斯。第二十一卷:佩涅洛佩向求婚者言明,只要有人达到自己的要求,便嫁。求婚者当中,无人能将弓弦安好。奥德修斯轻松装上弓弦,一箭穿过12把斧孔。第二十二卷:奥德修斯大发神威,杀死众多求婚人,只放_了两人,歌者费弥和传令官墨冬。又将不敬的12名女仆吊死,最后,肢解了不忠的牧羊奴。第二十三卷:奥德修斯与妻子相见,佩涅洛佩试探奥德修斯,奥德修斯说出只有二人才知道的秘密。佩涅洛佩疑虑尽消,夫妻终于团圆。第二十四卷:奥德修斯与父亲拉埃尔特斯见面。部分伊塔卡人被安提诺奥斯之父欧佩特斯煽动,找奥德修斯报复。奥德修斯与其父、其子并肩作战,拉埃尔特斯飞矛击杀欧佩特斯。雅典娜阻止双方厮杀,化解双方的仇怨。《奥德赛》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奥德修斯被塑造为一个英勇、顽强、战斗不息且又智慧过人的英雄形象。他的勇武,在《伊利亚特》中已有所表现,而在归家途中,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他同样表现出果敢、坚毅的英雄本色,诗人通过奥德修斯这一人物形象,用隐喻的方式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斗争,表达出“人定胜天”的观点。诗中重点赞颂了奥德修斯的智慧,他的智慧,最突出的便是机敏,机敏中包含着狡诈,这是为获取财富和奴隶所必需的手段。诗人通过奥德修斯这一形象,肯定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个人意识的觉醒。史诗中,佩涅罗佩也是诗人着意刻画的一个女性形象。她坚持等待丈夫归来,长达二十年之久,最后三年还抵制了众多青年求婚者的胁迫。诗人把她塑造成一个不仅外貌美丽,而且具有美丽心灵,聪明、贤淑、忠贞的妇女形象。不可避免的,会把她与《伊利亚特》中的海伦相比较,可能在外貌方面,她比不上海伦,但在精神道德层面,一个抛夫弃子,远走他乡,引发战争,另一个严守妇道,足不出户,忠贞不渝,两相比较,高下立判。诗人通过佩涅洛佩形象的塑造,显然要树立了一个受世人推崇的妇女道德的典范。来源:新一代
荷马史诗里的关于奥德赛的一些资料
奥德赛的内容梗概:
1、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将士们纷纷回到故乡,只有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未归。奥德修斯用一根削尖了的巨大木头刺瞎了巨人的独眼,把活着的同伴一个个缚在公羊的肚子下面,逃出了洞口。
2、从此海神便同他作对,一路兴风作浪,存心害人。奥德修斯带领水手们来到了魔女喀耳克的海岛上,由于神的保佑奥德修斯战胜了魔女,并受到魔女的款待。为了打探回家的道路,他在魔女的帮助下游历了冥府,从先知忒瑞西阿斯的预言中得知了自己的未来。
3、接着奥德修斯遇到了许多旧时战友的亡灵,并与阿伽门侬,阿喀琉斯的幽灵交谈。之后他们继续航行,顺利地通过了以歌声诱人的妖鸟岛。宙斯用雷霆击沉了渡船。大多数人因此丧命,奥德修斯只身被冲到卡吕普索的岛上,并且被软禁了七年。
4、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非常同情奥德修斯的遭遇,派了神使赫耳墨斯叫卡吕普索放奥德修斯回去。女神恋恋不舍地送奥德修斯乘木筏离开了海岛。奥德修斯在海上航行了17天,家乡的山峦已隐约可见。
5、奥德修斯在众神的帮助下,漂到了斯克里亚岛。雅典娜把奥德修斯变成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然后让他到牧猎人家里与儿子忒勒马科斯见面。父子俩共同商议了回家复仇的计划。奥德修斯在大厅中利用比武的机会杀死了所有的求婚者,一家人终于团聚。
扩展资料:
1、《奥德赛》共12000多行,也分为24卷。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这部史诗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是除《吉尔伽美什史诗》和《伊利亚特》外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
2、诗人把奥德修斯的10年海上历险,用倒叙的手法放在他临到家前40多天的时间里来描述。这10年惊心动魄的经历,包含了许多远古的神话。
3、反映出经幻想加工过的自然现象以及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和胜利。书中所写的奥德修斯用计制胜巨人族波吕斐摩斯的故事,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百度百科-奥德赛 (古希腊荷马创作史诗)
国际四大名著是什么?
《奥德赛》(希腊语:ΟΔΥΣΣΕΙΑ,转写:Od?sseia)又译《奥狄赛》、《奥德修纪》、或《奥德赛飘流记》,与《伊利亚特》并称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统称《荷马史诗》。《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这部史诗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是除《吉尔伽美什史诗》和《伊利亚特》外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一般认为,《奥德赛》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末的爱奥尼亚,即希腊安纳托利亚的沿海地区。
《奥德赛》共12000多行,也分为24卷。诗人把俄底修斯的10年海上历险,用倒叙的手法放在他临到家前40多天的时间里来描述。这10年惊心动魄的经历,包含了许多远古的神话,反映出经幻想加工过的自然现象以及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和胜利。第9卷中所写的俄底修斯用计制胜巨人族波吕斐摩斯的故事,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将士们纷纷回到故乡,只有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未归。当初,奥德修斯率自己的船队离开特洛伊后,先到了喀孔涅斯人的岛国,遭到当地人的袭击。又漂流到另一个海岸,一些船员吃了“忘忧果”之后,便流连往返,不想再回家了。于是奥德修斯便把这些船员绑在船上继续前进,不久到了游牧巨人的海岛,被囚在吃人的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的山洞里,他残忍了奥德赛6个队友,独眼巨人是波塞东的儿子。奥德修斯用一根削尖了的巨大木头刺瞎了巨人的独眼,把活着的同伴一个个缚在公羊的肚子下面,逃出了洞口。
从此海神便同他作对,一路兴风作浪,存心害人。他们逃到了风神岛,风神送给他们一个口袋,可以把所有的逆风都装进去,这样便能一帆风顺回家了。不料当船快行驶到家时,众水手以为口袋里面装的是金银财宝,乘奥德修斯睡觉时打开了口袋,结果各路风神倾刻呼啸而至,又把他们吹到风神岛。风神拒绝再次帮助他们,他们任凭船漂流到巨人岛。居住在这里的巨人们用巨石击沉了船队的11条船,而且还凶狠地用鱼叉捕捉溺水的人充饥。奥德修斯所乘坐的船因为没有靠岸而幸免于难,他带领水手们来到了魔女喀耳克的海岛上,喀耳克把他的一些同伴变成了猪,由于神的保佑奥德修斯战胜了魔女,并受到魔女的款待。为了打探回家的道路,他在魔女的帮助下游历了冥府,从先知忒瑞西阿斯的预言中得知了自己的未来。
接着奥德修斯遇到了许多旧时战友的亡灵,并与阿伽门侬,阿喀琉斯的幽灵交谈。之后他们继续航行,顺利地通过了以歌声诱人的妖鸟岛。从海神怪斯库拉那里和大旋涡卡律布狄斯中经过时,奥德修斯又失去了六个同伴。在日神岛上,由于同伴不顾奥德修斯的警告,宰食了神牛,激怒了宙斯,宙斯用雷霆击沉了渡船。大多数人因此丧命,他只身被冲到卡吕普索的岛上,并且被软禁了七年。
与此同时,百余名贵族子弟盘踞在奥德修斯的宫殿里,向他美丽的妻子珀涅罗珀求婚。他们终日宴饮作乐,尽情的消耗他的家产。珀涅罗珀始终忠于自己的丈夫,为拒绝求婚者她借口要为公爹准备殓衣,等她布织好后她才可以改嫁。于是她白天织,晚上拆,这样往返重复,以此来拖延时间。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受女神雅典娜的暗中指点,离家去寻找父亲。他先到皮罗斯找涅斯托,没有得到消息,最后在墨涅拉俄斯那里才知道奥德修斯还活着,在女神卡吕普索的岛上。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非常同情奥德修斯的遭遇,派了神使赫耳墨斯叫卡吕普索放奥德修斯回去。女神恋恋不舍地送奥德修斯乘木筏离开了海岛。奥德修斯在海上航行了17天,家乡的山峦已隐约可见,却不幸被波塞东发现,把他的木筏击碎。
奥德修斯在众神的帮助下,漂到了斯克里亚岛。国王的女儿瑙西卡遵照雅典娜的授意在海边洗衣,发现了奥德修斯,把他带回王宫,国王设宴招待他,席间歌手吟咏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其中也有奥德修斯本人的英雄事迹,他听后不禁掩面而泣。应主人的要求,他讲述了自己十年来的遭遇。国王阿尔咯诺俄斯听了奥德修斯的叙述,大为感动,派了一只船和许多水手送奥德修斯回国。雅典娜把奥德修斯变成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然后让他到牧猎人家里与儿子忒勒马科斯见面。忒勒马科斯向父亲讲述了家中的事情,父子俩共同商议了回家复仇的计划。第二天,父子相继回宫,衣衫褴褛的奥德修斯向求婚者乞求施舍而遭到侮辱。当晚,珀涅罗珀被告知奥德修斯还活着,而只有给奥德修斯洗脚的老奶妈从脚上疤痕上认出了主人。次日,奥德修斯在大厅中利用比武的机会杀死了所有的求婚者,一家人终于团聚。
《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奥德修斯是伊大卡岛的王。他聪明、勇敢、坚强而又善用计谋。在特洛伊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他曾多次献计,屡建奇功。
在《奥德赛》中,在与惊涛骇浪和妖魔鬼怪的搏斗中,也巧用智谋,勇敢地战胜了无数次艰险。困难吓不倒他,任何的荣华富贵,甚至爱情的诱惑也动摇不了他。鼓舞他战胜困难的是他对部落集体和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他曾对卡吕浦索仙女说:“……聪明的佩涅洛佩在身材和容貌上都比不过你;她不过是个凡人,你却长生不老。可是我还是天天怀念,想要回家,想看到还乡那一天,哪怕天神在葡萄紫的大海上打击我,我也有忍受苦难的决心,可以坚持下去。”仙境的生活,娇艳的神女,长生不老的法术,他都不留恋,什么也打消不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当他经过十年漂泊,终于踏上伊大卡岛的土地时,他狂吻着土地,心中的喜悦难以形容。
接着,摆在他面前的又是一场恢复王位和向求婚者复仇的斗争,一场争夺和维护私有财产的斗争。奥德修斯在这场斗争中机智、多谋、狡猾而又多疑。他对妻子也采用欺诈、试探的手段,甚至对天神也如此。史诗对这些是当做正面的品质加以歌颂的。这在当时条件下并不算是不正当的行为。他在斗争中,私心很重,财产观念很重。他杀死了众多的求婚子弟后,又处死了许多与仇人合作的奴隶,奥德修斯的形象,带有早期奴隶主的特点。
此外,《奥德赛》中还有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出海至普洛斯等地寻访父亲下落的旅程。
忒勒马科斯的航程简短,没有其父一般的丰富多彩与跌宕起伏,却不失独特的意义。从成长的角度看,奥德修斯是一位成年英雄,性格已然定型,但忒勒马科斯仍需经历锻炼与考验,由一个面临困境而手足无措的大男孩,成长为一位被社会认可的英雄。换句话说,奥德修斯可以被看成是成熟了的忒勒马科斯,而忒勒马科斯可以被当做成型中的奥德修斯。细读忒马科斯在伊萨卡从被嘲讽到被认可、从被排斥到被畏惧的过程,既可以了解成长主题的普遍意义,又能体会经典作品的丰富与细致。[2]
忒勒马科斯航海的目的是寻找父亲奥德修斯的下落,而他所需要面对的挑战则是完成自我成长,成为像父亲奥德修斯一般勇武善战、智谋过人的男性英雄。史诗以细致的手法,再现忒勒马科斯被迫出海、海外求知与回航杀敌的成长历程。如果说“对于欧洲文学无论从事何种严肃的研究均须以荷马作为无可避免的起点”,那么,忒勒马科斯的这次航程,虽然相比奥德修斯的无疑要平淡许多,但从航海叙事与男性成长的角度看,却也不失其独特的典范作用与原型意义。
这部史诗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具有《伊利亚特》不同的特点:《伊利亚特》写战争,情调高昂急促;《奥德赛》前半部写海上的遭遇,色彩绚丽,富于浪漫色彩,后半部写家庭生活,细致深刻,富于现实精神。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奥德赛》是一部复杂史诗,因为它“处处有发现”,发现是“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亚氏是从情节安排的意义上谈论“发现”,如果“采取从文学作品里追溯思想和认识论发展史的研究方法”,则“发现”就有了哲学认识论的意义。荷马显然是一个神赋论者,他在两部史诗的开篇都吁请缪斯,从神那里获取歌唱的灵感,《伊利亚特》的人物对神的兆示深信不疑,对神的指令惟命是从,对神的依赖在《奥德赛》里仍然有明显的痕迹,奥德修斯的回家是由总设计师雅典娜一手运作的。但在神学释事的氛围里,《奥德赛》里的人物具有更多的实证精神,奥德赛与特勒马科斯相认时儿子对他的怀疑(因为他没有凭证能证明自己就是奥德修斯),老女仆欧律克勒娅凭脚上的伤疤对奥德修斯的识认,奥德修斯对牧猪奴证明自己的身份,向父亲拉埃尔特斯追忆儿时赠送果树的情景,妻子佩涅罗佩以婚床为命题对丈夫的考验,都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他们不再相信神兆,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他们用事实求证,这是由神学释事到实证释事的转变,是公元前8世纪的秘索思(mythos,神话,故事)到公元前5至4世纪希腊古典时期的理性的过渡。古代希腊一直存在秘索思与理性的对立,苏格拉底主张给事物以恰当的定义是这一对立的有力说明,他的主张也标志着希腊人认知方式已完成了由秘索思到理性的过渡。
《奥德赛》也有环形结构暗示的神学时间观,但由表层的平行结构暗示的线性时间赫然显现在《奥德赛》中,这是一部情节复杂的史诗,奥德修斯的回乡有正叙、倒叙、插叙,有单线的故事推进,有双线的并列展开,它们都是在明晰的时间之线中依次进行。《奥德赛》中的环形结构是神学式时间观的残存,它的无处不在的平行结构是线性的矢量的个体时间的表征,它有着历时性特征,是个体对生命体验的结果,是社会历史时间观的萌芽。《奥德赛》故事的空间性位移要受到时间性流程的约束,奥德修斯出征时儿子特勒马科斯尚在襁褓中,回家时——也必须在回家时——才长成英俊的美少年,拉埃尔特斯收买欧迈奥斯时他是一个儿童,奥德修斯回乡时他已变成忠勇的牧猪奴。线性时间显然对小说产生更大影响,18世纪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琼斯》已经有了清晰的时间线索,19世纪的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如《红与黑》、《高老头》、《包法利夫人》、《战争与和平》中时间更是有了压倒一切的地位,如果没有严格的时间进程,在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家看来就会失去小说的真实性,也会因之失去小说的历史文献价值和认识价值,即使是20世纪小说发生了“向内转”的趋势后,《约翰·克利斯朵夫》、《布登勃洛克一家》的情节也要充分考虑时间因素。环形结构代表的时间观表明史诗关系在《奥德赛》中顽强地保留着,否定《奥德赛》作为史诗的根本性质是不明智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史诗的平行结构代表的时间观也潜在暗示着《奥德赛》对小说的深刻影响,从中可以进一步看到《奥德赛》与欧洲小说更多的显而易见的联系。
另外,奥德修斯的言说极富文学性,是“怎么说”的精彩例证之一。这同时也与《奥德赛》的整体风格相一致,因为荷马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而不是白描,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并且,分析的这个细节,可以看作是《奥德赛》主题的体现,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奥德修斯的足智多谋、机敏多智。本来,文学作品就是离不开细节描写的,因为“一切卓越的作品,如果把那些绘声绘影、栩栩传神的细节抽掉,使它们仅仅存下一个故事的梗概,它们的魅力也就消失了”。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精彩纷呈的细节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使得作品流传千古的;使得奥德赛成为欧洲神话和传说的根基,即罗马人所称的尤利西斯,并随后经历种种变形,从睿智之士到邪恶顾问,从英雄到戴绿帽子的丈夫,从开拓者到流亡者,被维吉尔、但丁和詹姆斯·乔伊斯一路效仿,使得荷马成为最优秀的诗人,荷马史诗“标志着欧洲文学的滥觞”。
《奥德赛》被看成西方海洋文学的源头之作,在学界不存在什么疑问。例如,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少年文艺》月刊杂志,在2002年第4期上刊载过《十部经典海洋文学推荐榜》的文章,该文指出:“古希腊两部最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后者即是人类第一部海洋文学”。又比如,海洋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海洋文学研究文集》中的“序言”强调指出:“《荷马史诗》就是西方海洋文学的源头”《荷马史诗》作为西方文学之源头,譬如,可以从所谓军事文学的视角看,其中的《伊利亚特》又往往被视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战争题材的巨著;也可以从所谓流浪汉小说源流看,其中的《奥德赛》又被看作是西方文学中第一部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杰作,成为由中世纪传奇逐渐演化为近代流浪汉小说的先驱,权作旅程文学的原型。所以,《奥德赛》既然被认定为西方海洋文学的开山之作。
什么是爱琴时代?什么是“荷马史诗”时期?
欧洲四大名著:但丁的《神曲》、《荷马史诗》(相传为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所作)、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歌德的《浮士德》
《神曲》
长篇叙事诗《神曲》是但丁在流亡中写成的一部不朽名著。全诗共分“地狱”、“炼狱”、“天堂”三篇,长一万四千余行。作者以高度的想象力,描写神游地狱所见的触目惊心的情景,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道德和宗教观念,鞭挞专横的教会统治和腐败的僧侣阶级,深刻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但丁对后世影响极大,世界各国曾用多种民族文字翻译《神曲》。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衰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带有喜剧的因素。《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
长诗采用中古文学特有的梦幻形式,叙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在梦中,但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时,他在阳光的沐浴下朝山顶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豺、狮、狼,诗人惊慌呼救,这时出现了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他遵从圣女贝阿德丽采——即但丁青年时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出绝境。
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地狱共九层,上面宽下面窄,像一个大漏斗。地狱阴森恐怖,凄惨万分,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层,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狱的第八层,诗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当时还活在世上的,迫害过诗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们的身体头朝下地被埋在地洞中,两条腿在外面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诗人见后高兴地说道:“真是罪有应得!他们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脚下,而把凶恶的人捧在头上。让他们永远受罪吧!”
炼狱里的灵魂的罪孽比地狱中灵魂的罪孽轻些。炼狱是一座浮在海上的山,四周有美丽的海滩,山外有山脚,顶口是地上乐园。炼狱也分为七层,这里每一层分别住有犯过骄、妒、怒、情、贪、食、七种罪孽的亡魂。他们的罪孽较轻,可以得到宽恕。经过烈火的焚烧,断除孽根后,他们可以升入天堂。地上乐园里飘着吉祥的云朵,花瓣般的雨珠,这里出现了圣女贝阿德丽采,她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天堂。
天堂庄严光辉,充满欢乐和爱,住着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们享受着永远的幸福。天堂也分为九重。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是上帝和天使们的住所,充满上帝的光和爱。但丁见到了圣父、圣母和圣子“三位一体”的奥秘诗人觉得,在那天府里才真正见到了人类最理想的境界……
这便是《神曲》的主要内容。但丁在作品中积极关心现实,他写的是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生活。诗中所写的游历三界的所见所闻,很多都是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涉及了当时佛罗伦萨以至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涉及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史、及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等。《神曲》也表明了但丁是个爱国主义者。他渴望祖国统一和平,反对分裂和纷争,即使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也和鬼魂们谈论意大利的政治形势和国家兴亡问题,有时禁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还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炼狱》第6歌中他为祖国的分裂和而哀痛: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
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而是妓院;
……
而你的活着的人民住在你里面,
没有一天不发生战争,为一座城墙,
同一条城壕围住的人却自相残杀,
你这可怜虫啊?你向四下里看看,
你国土的滨岸,然后再看望你的腹地,
有没有一块享着和平幸福的土地。
……
《神曲》也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狱是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天堂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则是我们人类从现实到理想中须经过的苦难历程、但丁希望人们认识罪恶,悔过自新,去认识最高真理,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思想,显示了新的文化思潮的萌芽。《神曲》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力地衬托了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全诗分三部,每部33歌,每段三行诗。三部诗又都用群星作结束,这一切烘托出这样的气氛:在群星的指引下,随着诗句的阶梯,人类正从地狱通向天堂,由低贱向高尚攀登、发展。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相传是公元前九世纪一位叫荷马的盲诗人所作。
荷马史诗被称为欧洲文学的老祖宗,是西方古代文艺技巧高度发展的结晶。三千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这两部史诗,单就研究结果印成的书,就可以自成一个小图书馆。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这些短歌的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经过荷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纪和七世纪,逐渐定型成为一部宏大的战争传说,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到公元前三世纪和二世纪,又经亚里山大里亚学者编订,各部为24卷。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掺杂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腊人的全民性创作。
(二)《伊利亚特》故事梗概
《伊利亚特》的意思是:“关于伊利昂的史诗”。希腊人称“特洛伊”为“伊利昂”。特洛伊是小亚细亚西北岸赫勒斯滂海峡(现称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的一个城市,商业繁荣、土地肥沃,富遮而美丽。特洛伊战争的是起因,相传是因为“不和的金苹果”。
传说,狄萨亚利王珀琉斯与海神的女儿结婚时,邀请了所有的神来参加婚礼,但是唯一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利斯,她一气之下来到宴席上报复,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丽的女人”。
于是,有三位女神开始争这个苹果。这三位女神是: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但是三位女神争执不下,就要求主神宙斯裁判。宙斯却让她们去找特洛伊王子巴里斯裁决。三位女神找到巴里斯,分别向王子作了许愿意:赫拉许愿巴里斯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愿巴里斯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佛洛狄忒许愿巴里斯有迷惑女人的魅力。最后,巴里斯决定接受阿佛洛狄忒的许愿,把金苹果判给了她,让她成为最美的女人。
随后,巴里斯到斯巴达作客,果然迷惑了国王的美丽妻子海伦,并劫走了大批财物。于是,希腊各部落推选阿伽门农为统帅,发动10万大军,1186条战船,渡海攻打特洛伊,以报仇雪恨并夺回海伦。特洛伊方面也联合各部落进行抵抗,就爆发了这场战争。因特洛伊易守难攻,希腊军队攻打了9年却没有攻下城池,双方伤亡重大。
第10年间,希腊军由足智多谋的俄底修斯献计,部队假作退兵,却留下一个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将木马拖回城里,不想木马中藏着20名希腊士兵。夜里,特洛伊人还在祝贺时,木马中希腊士兵杀出,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双方经过激战,希腊军占领了特洛伊城。
希腊军各部入城后,杀死全部男子,烧毁城池,带着女俘和其他战利品返回本土。
(三)《奥德赛》故事梗概
“奥德赛”的意思是:“关于俄底修斯的故事”。描写了希腊军英雄俄底修斯献计攻破特洛伊城后还乡的故事。这个故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海上的漂泊10年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回乡后复仇的故事。
[第一部分]战争结束后,俄底修斯带领部下离开特洛伊后,在海上遇到风暴,飘到了伊斯玛洛斯,他们杀死了当地的居民,掠夺了无数的钱财女子,正在饮酒作乐时,被喀孔涅斯人包围。
俄底修斯率部突围后,又飘到了食莲国。这个国家有一种莲花,人吃了后就不想回故乡了。俄底修斯有部下有两人吃了这种莲花,赶紧开船摆脱这种诱惑。可是随即又闯进独眼巨人的岛上,有两名部下因上去偷羊被巨人吃掉。俄底修斯被囚禁在山洞里。他想出一条计策,用烧红的树干戳瞎了巨人的眼睛,终于逃回船上。
不料想,这巨人是海神的儿子,于是与海神结下了仇,海神兴风做浪,处处阻挠俄底修斯的航行。俄底修斯终于到过埃俄罗斯居住的岛上,埃俄罗斯送他一只口袋,里面装了各路风,但把西风留下来助俄底修斯回乡。航行了9天,已经可以看到故乡海岸上的烽火,不幸的是俄底修斯的部下以为口袋里装的是财宝,私下打开后狂风大作又将他们吹回原路。途中又遇巨人族,损失了全部船只,只留下俄底修斯自己坐的那条船。
后来,他们又经历了种种危险,千辛万苦到了太阳神岛上。同伴们因为宰杀神牛,触犯天律,被宙斯用雷霆击沉船只,全部溺死,只有俄底修斯没有吃牛肉才保下一条命来。俄底修斯飘到俄古癸亚岛后,被美丽的仙女卡吕普索留作丈夫,一住就是七年。年来宙斯命令仙女放他回乡。
俄底修斯在离开特洛伊10年后,才飘流到斯刻里厄岛。这个岛上的国王得知他就是俄底修斯后,送给他很多礼物并派快船送他回国。
[第二部分]俄底修斯离开故乡20年,国内已生意外。许多贵族少年想夺取他的财产和王位,向他的妻子珀涅罗珀求婚,并天天在宫里胡闹,把俄底修斯的一份家产几乎花光。
俄底修斯回国后,受女神雅典娜的指点,自己化装成乞丐,采取各种办法试探了妻子、儿子和仆人对他的忠心,惩罚了那班无赖的求婚者,夫妻最后团圆。
(四)荷马史诗的主题思想
史诗的主题思想是歌颂氏族社会的英雄,因而只要代表氏族理想的英雄,不管属于战争的哪一方,都在歌颂之列。《伊利亚特》的基调是把战争看成正当、合理、伟大的事业,但同时又描与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人民的厌战反战情绪,并通过英雄们的凄惨结局,隐约地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奥德赛》是歌颂英雄们在与大自然和社会作斗争中,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很高价值。这部史诗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这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不免带有局限性。
《哈姆莱特》 内容精要:
阴森悲惨的气氛笼罩着丹麦王宫,四处刮起血腥的气息。老王神秘地死去,其弟克劳狄斯登基为王,并娶了他的嫂子为王后。日夜在宫廷寻欢作乐。邻国挪威的福丁布拉斯王子要报杀父之仇,乘机举兵欲要侵犯丹麦。一时种种不祥征兆纷纷出现,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年轻的哈姆雷特是已故丹麦国王的儿子,正直善良,英俊勇敢,具有完美个性,深受百姓爱戴,在威登堡大学学习,此时正回国奔丧。父亲突然死去,母亲又迅即改嫁,他失去了生活的主心骨,一切都显得无意义。
城堡露台上一连几夜出现了无声的鬼魂。哈姆雷特的同窗好友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于是在一个阴森可怖、刺骨寒风的夜晚,他们一起登上露台。黑暗中,哈姆雷特果然看到了他父亲的鬼魂。鬼魂把他引到一个僻静处,向哈姆雷特诉说了自己被害的经过,一天午睡时,克劳狄斯弟弟把毒药灌入他的耳朵,夺走了他的生命。他要哈姆雷特替他报仇,但要宽恕哈姆雷特的母亲。
从此,复仇一事萦回着哈姆雷特的脑海,在那颠倒混乱的时代,他将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那时,哈姆雷特已深深恋上首相波洛涅斯女儿奥菲利娅,而世故的波洛涅斯却从中作梗。一天,哈姆雷特在奥菲利娅面前做出了许多癫狂动作。人们认为哈姆雷特为爱情发疯了。克劳狄斯老奸巨猾,心怀鬼胎,多次派人去刺探哈姆雷特的真实心。其实,哈姆雷特没有疯,只因为见了父魂,使他看到了人世险恶,不肯轻信,但要报仇,又觉得孤单势薄。忍受与反抗,生存与毁灭,报仇与恐惧,使他内心总处于不安之中。于是他索性装疯卖傻,但他一定要设法验证鬼魂的话。
一个戏班子要在宫廷演戏献艺。哈姆雷特安排他们上演《贡扎古之死》,他特地编进一段戏:国王的侄子把毒药灌入国王的耳朵,谋杀了他,夺走了王位和王后。看戏的克劳狄斯大惊失色,匆促离场。哈姆雷特终于验证了鬼魂的话。当天晚上,哈姆雷特窥见克劳狄斯正为他罪恶祈祷忏悔。他来到母亲的卧室,让其母照一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灵魂。此时帐后有人惊呼,哈姆雷特误认为是克劳狄斯,一剑刺去,刺中的却是首相波洛涅斯。当场,他痛斥了母亲丧失理智,做了情欲的俘虏,背叛丈夫,许身给一个窃国的小丑,使贞节蒙污,亵渎纯洁的爱情,克劳狄斯借着首相被刺死,他说首相儿子要来报仇,,让王子去英国避凶。然后他又让王子带封信给英王,希望将王子处死。
途中,王子拆了信,知道真相,偷改了书信。但次日遇到了海盗,交战之后,他乘船回国,找到霍拉旭,把一切都告诉了他。
单纯的奥菲利娅发现心爱人走了,父亲死了,精神失常起来。终日游荡、采花、歌唱。一 天,她想把花冠挂上枝梢,身下的树枝断了,她落入河中溺死。首相儿子雷欧提斯归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克劳狄斯乘机唆使他用毒剑与哈姆雷特决斗。哈姆雷特明知有虎偏往山中走,不听霍拉旭的苦口婆心的劝阻,接受挑战。第一回合中,哈姆雷特击中对方一剑,克劳狄斯斟上一杯毒酒。以示祝贺。但王子急于比赛,没有喝这杯毒酒。第二回合王子又获胜,王后高兴地替王子把这杯毒酒一饮而尽。前两回合中雷欧提斯深知手中毒剑厉害,不愿刺向王子身上,克劳狄斯用激将法煽动他。最终雷欧提斯击中了王子。双方夺去各自的剑,王子用夺来的毒剑刺中了雷欧提斯。王后中毒后叫着倒地,雷欧提斯也奄奄一息,揭发了克劳狄斯的阴谋,王子猛地举起手中毒剑刺中了克劳狄斯。
临死前,哈姆雷特留下遗嘱,并要霍拉旭向世人讲述这段悲惨的故事,以警示后代,然后王子带着不尽的遗憾,告别了人间。
时代背景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约在15世纪末传播到英国,在16世纪下半叶运动展开。当时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下,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新兴的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十分活跃。为适应市民们文化生活的需要,伦敦市附近一带建立起许多剧场。在16世纪到17世纪之交,英国戏剧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把英国文艺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伟大戏剧家和诗人。他一生创作了37个戏剧和《十四行诗集》等诗篇,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文学遗产。
经典片段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妙语佳句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它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人假使做了无耻的事,总免不了还要用加倍的无耻来抵赖。
*奋战而死,是以死亡摧毁死亡;畏怯而死,却做了死亡的奴隶。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习惯简直有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问题。
《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剧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浮士德与平民少女玛甘泪发生恋情。玛甘泪对浮士德一往情深,为了幽会,他无意中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伦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在慑于社会舆论的重压而新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后,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时浮士德正与魔女欢会,闻讯后赶来营救,但玛甘泪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无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离去。上帝宽恕了善良的玛甘泪。第一部到此结束。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灵的创伤,随魔鬼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宫。其时王朝一片混乱,上层社会荒*腐败,百姓啼饥号寒,铤而走险。而浮士德获得皇帝的宠信,以多发行纸币之法缓解了财政危机。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魔鬼施展法术,于是香烟缭绕之中出现了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对海伦一见倾心,当帕里斯拥抱海伦时,浮士德妒意大发,用魔钥去触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驮起他溜出宫廷。
官场黑暗令浮士德对政治大失所望, 使他转而追求古典美的宁静与和谐。 魔鬼将他带回书斋。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在曲颈瓶里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鲁土。何蒙古鲁士领浮士德到希腊寻找海伦。二人结合,生下一子名欧福良。欧福良的形象是以英国诗人拜伦为原型的,他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听到远方自由的呼唤,他如闻号令,奋不顾身向高空飞去,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悲痛欲绝,不顾浮士德的苦留,腾空飞去,只将她的白色长袍和面纱留在了浮士德的怀中。它们化为云朵把浮士德托到这保,飞回了北方。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灭而告终。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顿时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帮助一个皇帝平定了叛乱,得到一片海边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此时,浮士德已是百岁的老人,忧愁使他双目失明。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是群众在为他开沟挖河。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脱口赞道:“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约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夺走他的灵魂,这时天降玫瑰花雨,化为火焰,驱走了魔鬼。天使将浮士德接至天上,见到了圣母和已为赎罪女子的玛甘泪。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之作。从思想上看,它有将政治革命消极为精神探索,将社会改造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的本性,以及它作为剥削阶级的掠夺性。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祝你学习进步!!谢谢!!
伊利亚特读后感
爱琴文明
希腊爱琴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在北希腊的卡尔息狄斯地区曾发现早期人类头骨,有的学者认为属于尼人类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散见于希腊半岛。南希腊阿哥利斯地区的弗朗克提洞穴中有约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居民捕捉海鱼,并使用黑曜石制作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居住地分布于希腊本土和爱琴海诸岛,最早的时间可推至公元前6000年前,著名的遗址有马其顿的新尼可米底亚、色萨利的塞斯克罗和克里特的克诺索斯等。新石器时代各处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驯养绵羊、山羊、猪等家畜,崇拜象征丰产的泥塑女神像。农业技术大概从西亚通过小亚半岛由海陆两方面传来,可能伴以农业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希腊缺乏坚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各处居民多以黑曜石制造具有较锋利边缘的石器,而黑曜石只产于基克拉迪斯群岛的米洛斯岛。这说明早在公元前6000—7000年间,爱琴海上就开始了互通有无的往来。
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腊爱琴地区进入早期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代则为中、晚期青铜时代,先在克里特、后在希腊半岛出现了最早的文明和国家,统称爱琴文明。自此,古代希腊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爱琴文明或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20—12世纪);(2)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9世纪);(3)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4)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期);(5)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公元前34年)。
爱琴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最初实际上为铜石并用时代,铜器并不多。金属冶炼技术大概与农业种植一样,来自东方。公元前2500—2200年间,爱琴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较大变化。金属器逐渐增多,人口明显增长,爱琴海上贸易交通较前更为频繁,靠近海的地方出现了较大的建筑物和城防设施。这一切反映出物质财富正在增加,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开始复杂起来,出现了向文明过渡的迹象。基克拉迪斯群岛是由小亚运铜等金属原料通往希腊半岛的要道,其早期青铜文化在爱琴地区居领先地位。那里出土的大理石“大地母神”偶像和奏琴吹笛者人像古朴传神,开后来希腊大理石雕刻艺术的先河。
希腊爱琴地区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腊人,古代希腊作家称他们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利亚人。爱琴地区有不少地名以nth、ss为词尾,如希腊半岛的科林斯、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和小亚西岸的哈利卡纳苏斯等。从语言学来说,这种词尾非希腊语所有,从而说明爱琴地区的原先居民不是希腊人。学者们称之为地中海民族,他们与小亚细亚半岛的居民大概有较多的关系。公元前2500年后,一批属于印欧语系的操希腊语的人大约从多瑙河流域来到马其顿等地,其中一部分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分批进入中、南希腊,与当地居民混合而成为希腊人。
克里特城市国家的兴起 克里特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约始于公元前6000年,以后发展较平稳,居民多居洞穴中。公元前2500年后,铜器、青铜器逐渐增多,匕首占很大比重。冶金术大概由小亚和基克拉迪斯群岛传来。石瓶、印章、黄金饰物的制作引人注目。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进一步的劳动分工、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化。从大量的私人印章、豪华的金银首饰和东克里特发现的大型L形建筑来看,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已相当发展。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亚的薰陶,也有埃及的影响。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来自北非的移民迁至南克里特,与当地居民相混合。从埃及输入了蓝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装饰品。但克里特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筑,每个城市国家多围绕王宫而形成,宫廷是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克里特易发生地震,由于天灾人祸,各地王宫多遭到过破坏和进行重建。学者们根据这一特点将克里特文化的发展分成前王宫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1700年)、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1450或1380年)和后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450或1380—1100年)。
古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期。从发现的遗址看,最初的国家主要兴起于克里特岛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有克诺索斯、法埃斯特、马里亚、古尔尼亚、菲拉卡斯特罗和札克罗等。其中以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和中部南岸的法埃斯特最强盛,各为较大的城市,并拥有海港。两者之间有道路相通,纵贯克里特岛。在古王宫末期,大概克诺索斯已统一全岛。按希腊神话克里特岛有米诺斯王的传说,学者们遂称克诺索斯的王朝为米诺斯王朝,克里特文化亦名米诺斯文明。克里特此时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初呈图形,后字体逐渐简化为线形,向音节符号演进,人称线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释读,大概非希腊语。
克里特岛林木茂密,东部平原适于农耕,农业以种植谷物、橄榄、葡萄为主,粮食而外,橄榄油和葡萄酒也是出产的大宗,王宫皆特置贮藏室以巨瓮存储油和酒,往往库房连接成行,瓮缸数以千百计,可见油、酒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克里特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还有工商业和航海贸易。它的手工产品以精巧秀丽著称,铜器和金银制作的日用品和工艺品皆相当精美。陶器尤为杰出,古王宫时期生产的一种称为卡马雷斯的彩陶,秀巧可爱,彩绘优雅,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商船来往地中海各地,还有相当数量的海军舰只,成为各城市的主要防卫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宫都不设置厚墙高垒,与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视城防建筑完全异趣。克里特以其农工产品和地中海各地广作贸易,和埃及的联系尤为密切,所用黄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级奢侈品大都得自埃及。在古王宫时期,埃及中王国第12王朝的文物曾流传于克里特,埃及影响亦普见于爱琴文明的各方面。工商业和海运的发达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兴旺,这是和日后的希腊文明共有的特色。但克里特一开始便以王宫为政治中心,统一后王权更有加强,王宫建筑越来越富丽豪华,表明它的城市是王朝统治的中心,这是它和日后希腊奉行共和政治的城市国家的一个最大的差别。
克里特文明的繁荣 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米诺斯的商站和殖民点则遍及整个爱琴海地区,东可达罗德斯岛和小亚的米利都,西北及于希腊本土的迈锡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达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岛。此外,克里特和埃及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埃及第18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壁画表现克里特使节奉献方物,题词称“海中诸岛及克夫提乌大君和平抵达”,表明克里特已和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商业交往更趋频繁。海外商业的发达和海军的强大使米诺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权,被日后的希腊人传为美谈。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称米诺斯为海上统治者,说他“是一个征服了许多土地并且是一个在战争中经常取得成功的国王”。修昔的底斯则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根据传说,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他控制现在希腊海的大部份。”米诺斯海上霸权的意义就在于它控制了东部地中海的海运贸易网,它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一个以克里特为中心,东达罗德斯岛、西连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环形带,这些地区和更远的欧洲内陆作为待发展地区都迫切需要和地中海东岸的文明古国、特别是当时最富裕的埃及进行交往,而克里特控制的环形带正好处于两者之间,各方海运皆受其节制,从而使它得以撷取欧、亚、非三大洲的资源。
克里特首都克诺索斯这时已有8万人口,加上海港,当在10万以上,足可称为地中海上最大城市。它的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这里不仅是米诺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因为宫中有众多的库房、作坊、存放经济档案的办公室和征收税款的机关。实际上,目前所知有关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资料,有一半以上都来自这座王宫。新王宫时期,此宫曾多次遭到破坏(可能和地震有关),但每次破坏后都修造得更为宏伟富丽,最后落成的王宫是一组围绕中央庭院的多层楼房建筑群,面积达2.2万平方米,宫内厅堂房间总数在1500间以上,楼层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复杂,厅堂错落,天井众多,布置不求对称,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因此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誉之为“迷宫”。现在王宫遗址已得到充分发掘和部份复原,其建筑总体呈长方形,按米诺斯宫室的通例,四周不设围墙望楼,全宫以长方形中央庭院为中心(长60、宽30米),倚山而建,地势西高东低,因此庭院以西楼房有两三层,以东楼房则有四五层,从东麓远望王宫,但见层楼高耸,门窗敝廊参差罗列,其景观为古代王宫所罕见。庭院西面楼房主要用于办公集会、祭祀和库存财物,东面楼房则是寝宫、客厅、学校与作坊。各层各处都有楼梯相连,尤以庭院东面的中央大楼梯最为宏伟,它有天井取光,三面构成柱廊,梯道宽阔,彩绘艳丽,被誉为王宫建筑最杰出的纪念物。其旁之双斧大厅分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风,显示米诺斯建筑的灵巧。厅旁的王后寝宫则是一套典型的米诺斯豪华住房,内壁绘有海豚戏水的壁画,优美雅致,相连小间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种卫生设备在古代是独一无二的。和建筑的高度水平相仿,王宫各处的壁画也是古代艺术的上乘之作,显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灵巧秀逸的特色,和东方各国的威严沉重有别。
由于克里特的线形文字A犹未释读成功,我们对其政治历史和社会结构知之不多,但可肯定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和日后的希腊人不是同一种族;此外,米诺斯王朝统治无疑奴役大量奴隶和农民,与古代东方各国相似。近年还发现克里特保留着以人作牺牲祭神的习俗,反映其社会的奴隶制实质。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腊语的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王宫,标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从此以后,爱琴文明的中心便转移到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地区了。
迈锡尼文明的兴起和繁荣 迈锡尼人和克里特的米诺斯人不是同一民族,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从欧洲内陆由北而南进入希腊的。迈锡尼人是希腊人中最早到来的一支,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定居于伯罗奔尼撒半岛。此时克里特已建立米诺斯文明,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人则比较落后,虽已进入铜器时代,犹未建立国家,因此他们是在克里特直接影响下逐渐向文明过渡,到公元前1600年才称王立国。这时的王朝按考古发掘的资料而称之为竖井墓王朝,约持续百余年,到公元前1500年后为圆顶墓王朝取代。
竖井墓王朝的主要文物是发现于迈锡尼城堡内外的两座墓园。园内有众多王族墓葬,内藏丰富的金银陪葬品,其数量之多为世所罕见(仅其中一墓穴即有870件之多)。工艺水平也很高,其中大多数为克里特产品,也有来自埃及和小亚、叙利亚等地的。这说明迈锡尼王族和贵族可能曾以雇佣兵头领的身份服务于克里特和埃及等地。随着与海外先进文明地区交往的密切,迈锡尼的经济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国力日强。到圆顶墓王朝时期,它便从尾随于克里特之后而转为可与之抗衡的强国了。圆顶墓不像竖井墓那样只在地下构筑简单的竖穴墓室,而是在地面凿岩和砌石筑成圆形墓室,前有墓道,上覆高冢,室内以叠涩法砌成圆锥状屋顶,形如蜂巢,故又称蜂巢墓。构筑这类陵墓需要较高的石砌工程技术,它的形制虽源自克里特,在迈锡尼却规模益趋宏大。现存最大的一座圆顶墓内高13.2米,墓门高10米,门内过道以一块重达120吨的巨石为盖,可见其工程的艰巨。
迈锡尼文明在充分吸收克里特文明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城堡坚固、陆战力强,喜用马拉战车,尚武精神突出等等。它作为爱琴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蒸蒸日上,有取代克里特而后来居上之势。到公元前1450年,迈锡尼人可能通过联姻继承等和平方式,得以入主克诺索斯王宫,这是迈锡尼文明发展的关键一步。迈锡尼统治克里特后,既承袭了克里特掌握的爱琴海商业贸易网的控制权,也全面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遗产。克里特原有的线形文字,现在被用来书写迈锡尼语言,形成了迈锡尼线形文字(学术界通称前者为线形文A,后者为线形文B)。此后从公元前1400—1200年,迈锡尼达到其文明的盛期。
迈锡尼城是迈锡尼文明的中心,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附近还有梯林斯城,是直属于迈锡尼的一个军事要塞。它们构成迈锡尼王国,在希腊诸国中最称强大。其他王国著名的还有伯罗奔尼撒中部的斯巴达和西部的派罗斯,以及中希腊的雅典、底比斯等,它们有时组成一个军事同盟以联合作战,奉迈锡尼为盟主。考古发现的迈锡尼遗址主要是国王居住的城堡,它的城墙用巨石环山建成,厚达5米,高8米,和克里特王宫建筑全无防御设施迥然有别。城堡有宏伟壮观的“狮门”(以刻有双狮拱卫一柱的浮雕得名),城内建豪华王宫。城堡下面平川地带有广阔的市区,富商大贾和百业工匠居住其间,其繁荣富庶当不下于克里特的克诺索斯。在海外贸易方面,迈锡尼较克里特也是有过之无不及。埃及、叙利亚、腓尼基、塞浦路斯以及意大利南部、利巴拉群岛等地都有迈锡尼陶器出土,数量皆超过各地曾发现的克里特陶器。在爱琴地区和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的分布也较克里特文明为广泛、众多,现已发现的当地大大小小的迈锡尼文明遗址在1000以上。
迈锡尼的线形文B自1952年已被释读成功,证明迈锡尼语言是古希腊语的一支。现存的线形文B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是王室经济文书,对政治历史揭示不多,却提供了经济方面的珍贵信息。这些材料充分说明迈锡尼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线形文B中已专有女奴之词,其读音与日后希腊语中奴隶一词相近。在派罗斯的文书中,有关奴隶数目的一类计有妇女631人,女童376人,男童261人;另一类则计有女奴370人,男女童奴各149、190人。总合两类计数则分别为1268及709人。这里虽未提,但从其他材料看也不在少数。按派罗斯小国的规模和文书反映的个案情况,可知当时奴隶数目之多是惊人的。此外,文书中还反映了国王贵族占地甚多、农民占地甚少的情况,农民也受到统治者残酷剥削。这些情况说明迈锡尼社会和克里特一样,近似于东方的奴隶制王国。
多利亚人的迁徙与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1200年以后渐呈衰败之势。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曾模糊提及此时王朝更迭频繁,战乱相继;考古材料也反映陶器质量下降,生产萎缩,而“海上诸族”的骚扰更使国际贸易大受打击。经济衰落可能迫使统治者依靠武力掠夺,于是各国各城之间的战争也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大战便是希腊同盟与小亚富裕城市特洛耶的战争。此战打了十年之久,最后希腊联军虽攻下特洛耶城,实际上却是两败俱伤。得胜的希腊各国(以迈锡尼为首)无不疲惫不堪,元气大伤,终于摆脱不了“黄雀在后”的厄运:希腊各国一直难以恢复,便为北方的多利亚人提供可乘之机。他们纷纷南下,攻城掠地,逐步征服了雅典而外的中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各国,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
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相传是公元前九世纪一位叫荷马的盲诗人所作。
荷马史诗被称为欧洲文学的老祖宗,是西方古代文艺技巧高度发展的结晶。三千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这两部史诗,单就研究结果印成的书,就可以自成一个小图书馆。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这些短歌的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经过荷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纪和七世纪,逐渐定型成为一部宏大的战争传说,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到公元前三世纪和二世纪,又经亚里山大里亚学者编订,各部为24卷。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掺杂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腊人的全民性创作。
(二)《伊利亚特》故事梗概
《伊利亚特》的意思是:“关于伊利昂的史诗”。希腊人称“特洛伊”为“伊利昂”。特洛伊是小亚细亚西北岸赫勒斯滂海峡(现称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的一个城市,商业繁荣、土地肥沃,富遮而美丽。特洛伊战争的是起因,相传是因为“不和的金苹果”。
传说,狄萨亚利王珀琉斯与海神的女儿结婚时,邀请了所有的神来参加婚礼,但是唯一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利斯,她一气之下来到宴席上报复,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丽的女人”。
于是,有三位女神开始争这个苹果。这三位女神是: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但是三位女神争执不下,就要求主神宙斯裁判。宙斯却让她们去找特洛伊王子巴里斯裁决。三位女神找到巴里斯,分别向王子作了许愿意:赫拉许愿巴里斯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愿巴里斯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佛洛狄忒许愿巴里斯有迷惑女人的魅力。最后,巴里斯决定接受阿佛洛狄忒的许愿,把金苹果判给了她,让她成为最美的女人。
随后,巴里斯到斯巴达作客,果然迷惑了国王的美丽妻子海伦,并劫走了大批财物。于是,希腊各部落推选阿伽门农为统帅,发动10万大军,1186条战船,渡海攻打特洛伊,以报仇雪恨并夺回海伦。特洛伊方面也联合各部落进行抵抗,就爆发了这场战争。因特洛伊易守难攻,希腊军队攻打了9年却没有攻下城池,双方伤亡重大。
第10年间,希腊军由足智多谋的俄底修斯献计,部队假作退兵,却留下一个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将木马拖回城里,不想木马中藏着20名希腊士兵。夜里,特洛伊人还在祝贺时,木马中希腊士兵杀出,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双方经过激战,希腊军占领了特洛伊城。
希腊军各部入城后,杀死全部男子,烧毁城池,带着女俘和其他战利品返回本土。
(三)《奥德赛》故事梗概
“奥德赛”的意思是:“关于俄底修斯的故事”。描写了希腊军英雄俄底修斯献计攻破特洛伊城后还乡的故事。这个故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海上的漂泊10年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回乡后复仇的故事。
[第一部分]战争结束后,俄底修斯带领部下离开特洛伊后,在海上遇到风暴,飘到了伊斯玛洛斯,他们杀死了当地的居民,掠夺了无数的钱财女子,正在饮酒作乐时,被喀孔涅斯人包围。
俄底修斯率部突围后,又飘到了食莲国。这个国家有一种莲花,人吃了后就不想回故乡了。俄底修斯有部下有两人吃了这种莲花,赶紧开船摆脱这种诱惑。可是随即又闯进独眼巨人的岛上,有两名部下因上去偷羊被巨人吃掉。俄底修斯被囚禁在山洞里。他想出一条计策,用烧红的树干戳瞎了巨人的眼睛,终于逃回船上。
不料想,这巨人是海神的儿子,于是与海神结下了仇,海神兴风做浪,处处阻挠俄底修斯的航行。俄底修斯终于到过埃俄罗斯居住的岛上,埃俄罗斯送他一只口袋,里面装了各路风,但把西风留下来助俄底修斯回乡。航行了9天,已经可以看到故乡海岸上的烽火,不幸的是俄底修斯的部下以为口袋里装的是财宝,私下打开后狂风大作又将他们吹回原路。途中又遇巨人族,损失了全部船只,只留下俄底修斯自己坐的那条船。
后来,他们又经历了种种危险,千辛万苦到了太阳神岛上。同伴们因为宰杀神牛,触犯天律,被宙斯用雷霆击沉船只,全部溺死,只有俄底修斯没有吃牛肉才保下一条命来。俄底修斯飘到俄古癸亚岛后,被美丽的仙女卡吕普索留作丈夫,一住就是七年。年来宙斯命令仙女放他回乡。
俄底修斯在离开特洛伊10年后,才飘流到斯刻里厄岛。这个岛上的国王得知他就是俄底修斯后,送给他很多礼物并派快船送他回国。
[第二部分]俄底修斯离开故乡20年,国内已生意外。许多贵族少年想夺取他的财产和王位,向他的妻子珀涅罗珀求婚,并天天在宫里胡闹,把俄底修斯的一份家产几乎花光。
俄底修斯回国后,受女神雅典娜的指点,自己化装成乞丐,采取各种办法试探了妻子、儿子和仆人对他的忠心,惩罚了那班无赖的求婚者,夫妻最后团圆。
(四)荷马史诗的主题思想
史诗的主题思想是歌颂氏族社会的英雄,因而只要代表氏族理想的英雄,不管属于战争的哪一方,都在歌颂之列。《伊利亚特》的基调是把战争看成正当、合理、伟大的事业,但同时又描与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人民的厌战反战情绪,并通过英雄们的凄惨结局,隐约地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奥德赛》是歌颂英雄们在与大自然和社会作斗争中,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很高价值。这部史诗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这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不免带有局限性。
参考资料:
伊利亚特读后感1
一部流传万年的珍贵史诗,一本诸神与战争的唯美著作,一首唱不尽的英雄赞歌。翻开扉页,仿佛在那圣洁的云端之上,天使吟唱着圣歌,洒落黎明的曙光之中太阳之神驾着马车飞驰而过,云层雾霭下的英雄,卷着滚滚黄沙对峙在宽阔的平原之上。神与神之间的妒忌,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神对人的主宰,人对神的挑战——在古希腊思想的无限想象拓宽之中,一场乱世的讴歌拉开帷幕。
可战斗而死去, 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 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在《伊利亚特》中,这便是我们所看到的英雄。英雄不畏于战争的残酷,却鄙恨战争的杀戮;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片城池,一个国家。纵然他们不拥有完美甚至是悲惨的结局,但仍然可以在那一片缄默的废墟中找到那还屹立着的为自己的国家而生的无悔之心。神的愤怒与威胁不会使他们畏惧;纵使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着那些高举着长矛的勇士,但哪怕最后一秒,死神近在眼前,他们的武器仍然朝着厮杀的方向,后背顶着的是生养自己的土地。那些圣灵们凌驾于云端之上,也会为那些将鲜血染红土地的英雄默默祝祷吧。这是人性的尊严与骄傲。
乱世的爱情是可贵的,情感是人类超越于神的.优势。因为情感,人类有了战胜诸神的勇气;因为情感,人类突破了诸神设置的重重障碍;因为情感,人类在这无垠的宇宙中有了更胜于云端上那华丽诸神所带有的光辉。正是因为人不可能如神一般的生活,每个凡人有跌宕起伏的生活节奏与重重阻碍,人们才不会甘于神灵对他们命运的操控。在人生的史诗中尽情表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另一方面,从这部著作中就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自己命运的倔强以及对于和平的渴望。我们可以读到生命的可贵,我们不可能永远如诸神一般长久的存活于一个恒定不变的世界,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美好。如果不尽心的去保护,最终也会如司马达王墨逞拉奥斯一般失去自己的挚爱,同时也在瞬息之间,一个王国便由于这种仇恨而灰飞烟灭。一场倾城之恋也渐渐消谧在被战火碾压的废墟之中。
《伊利亚特》从特洛伊战争到最后史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数百年的民间口头创作、流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重复杂的情节,曲折生动的论诉使得史诗变为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一个仅仅发生在约五十天里的事情,始终围绕一个人与一件事为圆心向四周无限的展开讨论与延伸:叙述了愤怒的起因,后果和愤怒的消解,《伊利亚特》精心的题材裁剪和结构安排带给了我们以当时古希腊社会文化文明的精华与绝妙。《伊利亚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人物多面的、立体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伊利亚特》歌颂英雄,但他们并非完美无缺,诗人不仅赋予他笔下人物高大正面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弱点,这些弱点又成为了整个悲剧的根源。《伊利亚特》叙事风格明快,语言朴实流畅。仿佛一个个鲜活的神话人物形象与事件立即跃然于读者眼前,令人细细咀嚼品味,挖掘出事件背后存在于古希腊人思想中的精髓及对于未知世界的独特想像。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烁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的光华。这便是这部史诗留给我们的人生意义。
伊利亚特读后感2识字以来,断断续续看了一些希腊神话故事,零零散散地知道一些故事的梗概。终于在前几天动了要看书的念头的时候,找出伊利亚特来,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小时候曾看过、听过不少神话故事,一直认为神是慈悲的化身,即使神总是在妖魔鬼怪祸害够了人间之后才出手降魔。后来看旧约全书,对上帝给予人的惩罚很不以为然,也不过以为上帝是自私的特例。等到看完了伊利亚特,终于明白,神,绝不是想象的那么善良。
血肉横飞十年的特洛伊和希腊之间的战争,造成无数特洛伊人在亲人面前惨死,无数希腊人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使其亲人与其出征前的告别成了永别,源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希腊做客时,拐走了希腊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并带走大批财宝。而帕里斯拐走海伦的背后,是不死神之一,爱神阿佛洛狄忒给予帕里斯的回报。对于帕里斯的可耻行为,不死神们不是给予他惩罚,甚至没给他任何压力,而是让众多无辜的人,成为牺牲品。
爱神阿佛洛狄忒何以要帮帕里斯做这等可耻之事? 只是因为帕里斯认可她是3位女神中最漂亮的那位。至于另外2位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也并不比爱神阿佛洛狄忒高尚。 因帕里斯不认可自己是最漂亮的女神而恨帕里斯可以理解,可她们不去惩罚帕里斯,却把怒火烧向其他无辜的特洛伊人,同时也让自己所庇护的民族死伤无数。此等行径,令人瞠目结舌。
如果说女神毕竟也是女的,心眼小一些可以理解,那男神又如何呢?
众神之王宙斯,将他的父亲,克洛诺斯,打入永不见阳光不得超生的地狱,仅以此观之,可知其天性凉薄。
在宙斯眼里,特洛伊人和希腊人甚至不如蝼蚁,他嗜好坐在高山之颠, 观看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互相惨杀,一时让希腊人屠杀特洛伊人,一时又帮助特洛伊人残杀希腊人。 可怜的特洛伊人和希腊人,都以为众神之王在帮助自己, 总在祈祷众神之王帮助自己。
赫克托耳是英雄吗? 阿喀琉斯是英雄吗? 我想不是。 就如他们自己常说的那句话一样:神给予的光荣,他们不过不死神们的提线木偶,之所以能纵横无敌,只是神出于屠的需要。 若不是神的救护,赫克托耳在第一次和埃阿斯的决斗中, 就会被埃阿斯轻松杀掉。
不死神们能够肆无忌惮,是因为力量凌驾于人类之上,且不受制约和约束。人类期待不死神的庇护,只是妄想,不死神可能给你一点甜头,可随时会让你万劫不复。
古人云:求人不如求己。 而求神,更是远不如求己。
伊利亚特读后感3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西方文学史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荷马描绘了10年战争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分,让我对神秘的希腊文化无限地向往。
《伊利亚特》中,两位主角的形象都十分饱满,阿伽门农是典型的统治阶级,很霸道很专制,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很勇于承认错误,肯为了整个希腊联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些尊严,低头向阿喀琉斯认错,并将自己的宝贵财富相送,我觉得这是整个希腊联军十年不倒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而阿喀琉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他英勇善战,为人正直,对阿伽门农的无理、嚣张直言不讳,他也很讲义气,因为自己好兄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他气愤填膺,杀了赫克托耳以复仇。这真的是大快人心。
另外,书中富有特色的是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比如众神之首宙斯、宙斯之女——智慧和艺术的女神雅典娜、海洋女神忒提斯、火神赫淮斯托斯等。阿喀琉斯的英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众神的相助,实在是天之骄子啊。
看完《伊利亚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希腊人真的很神奇。首先这本书只描绘了10年战争中的第十年中的几十天,这个描写方法实在比很多大学生喜欢的报流水账高明许多。而且希腊人富有想象力,将这么多的神话人物创造出来并参与了这场战争。另外,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来看,那些创作这本书的行吟歌手的逻辑似乎相当好,基本没什么情节的纰漏,这个比国内很多电视连续剧甚至美剧都要厉害,他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绘也很出色,虽然简单易懂,但又很生动。在这场持久战中,希腊人与特洛亚人的智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作为一个为自己祖国悠扬文化自豪的人,我也深深地钦佩着希腊文化,这次阅读《伊利亚特》让我真正地“放眼看世界”。
伊利亚特读后感4日前,重读《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引出一些感想:
特洛亚战争,导火索只为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美丽妻子海伦被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诱走,墨涅拉俄斯组合希腊联军而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日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海上女神忒提斯、爱神阿佛洛狄忒、战神阿瑞斯、主神宙斯悉数到场,却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明争暗斗:在众神操纵下,希腊军队同特洛亚军队展开持续10年之久的争战,许多无辜的年轻战士因此而命丧沙场,令人扼腕叹息!
为一个女人发动这么长久的战争实属不该!倾一国之力,让许多生命消亡,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妻离子散,让广大的人民受穷,这一切的一切为了什么?只为追回一个不忠的女人!更可恨、可恶的是隐藏在战争双方背后那些众神,因他们的教唆与推动,让战争变得长远而凶残!其实后期战争已让敌我双方疲倦,初达共识,准备缔结和约,却触犯某些神的利益,被搅局,造成人类历史的劫难!
纵观当今世界,《伊利亚特》的故事和如今的某些大国的嘴脸是多么的相似!有他们的后台操纵,在前台的小国纷纷变色、变脸,苦难的却是广大的人民!利比亚、叙利亚就是极好的例子,据说近期乌克兰的疯闹就有大国背后怂恿的影子,本来好好的一个国家被揉成一盘散沙,克里米亚的议会大楼也飘起俄罗斯的国旗,不知内战又何时将开起?
唉,那些灾难深重的人民!
阿波罗与卡珊德拉
卡珊德拉,或译凯珊卓(''''Cassandra'''').希腊神话中拥有预言能力的女先知,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一个女儿。也就是特洛伊的公主。阿波罗诅咒卡珊德拉的情节,在古典著作中,至少三种版本:
1.现可知最早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描写为成系列的史诗八部,依照故事内容发展的先後顺序为:《塞普路斯之歌》(Cypria)、《伊利亚特》、《阿玛宗尼亚》(Amazonia)、《小伊利亚特》(Little Iliad)、《特洛伊沦陷》(Iliu Persis)、《返乡》(Nostoi)、《奥德赛》(Odyssey)与《特勒戈尼亚》(Telegonia)。但只有《伊利亚特》、《奥德赛》还能看到完整版本,其馀六部均已亡佚,因新伯拉图主义哲学家普罗克鲁斯(Proclus)的摘要仍可见梗概,保存在《伊利亚特》古代注释与九世纪拜占庭学者弗提乌斯(Photius)的《文库》(Bibliotheca)中,散见的古老传说中,似只隐约提及阿波罗追求卡珊德拉(所以赠予预言能力)未果,遂怒下诅咒。阿波罗多洛斯(Apollodorus)的《书库》(The library)亦不存在背信问题,阿波罗欲追求她故教她预言能力,却又因卡珊德拉不回应他的感情,接吻以消除预言能力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