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
柏林历史简介-柏林之前叫什么
yhadmin123 2024-09-20 人已围观
简介德国首都柏林有什么历史战争背景?如果有人问?二战哪座城市被炸的次数最多被炸得最惨,答案不是日本东京,也不是英国伦敦,这座城市以?在二战中被多国超千万吨炸药炸达363次,全市超90%建筑被毁坏?等数据位居榜首。难以想象这座被炸药炸得千疮百孔甚至可以说是一度夷为平地的城市,如今竟发展成6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名副其实成?最抗揍城市?。柏林,作为德国最大城市也是德国的首都,不到1000平方千米的市区生
德国首都柏林有什么历史战争背景?
如果有人问?二战哪座城市被炸的次数最多被炸得最惨,答案不是日本东京,也不是英国伦敦,这座城市以?在二战中被多国超千万吨炸药炸达363次,全市超90%建筑被毁坏?等数据位居榜首。难以想象这座被炸药炸得千疮百孔甚至可以说是一度夷为平地的城市,如今竟发展成6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名副其实成?最抗揍城市?。
柏林,作为德国最大城市也是德国的首都,不到1000平方千米的市区生活着370万人,如今在整个欧盟的城市圈里它的人口仅次于伦敦。在19世纪初,柏林作为欧洲平原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地带进而发展成世界第3大城市,工业革命后柏林人口增加了数十倍,城市面积也增加了许多。
然而二战时期,柏林却由人间变身一个被多国轰炸达363次的?地狱?:仅1940年至1945年这5年间,英美法盟军就以地面火炮和空投等方式,在柏林共投下约500万吨炸药,其中最大的航空炸药单枚达250千克就投了几百枚,近1000公里外的伦敦不考虑轰炸机的极限距离对柏林也是一波轰炸,仅半年时间内就投下4.55万吨和炸药。
二战结束后,举世闻名的柏林墙也被一分为二,德国全国呈观四分五裂的状态。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柏林都处于?缝补?城市面孔中,终于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建下,德国仅花了10余年时间就达到战前水平。1973年东西德同期进入联合国全力翻建,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竟原样恢复了大比例的建筑,虽然此前拆除柏林墙,东德所主导的?迪斯尼乐园?式建筑被讽刺为?两大阵营竞争的产物?,但毋庸置疑的是,合并后的德国依旧以最美的姿态展现在德国人眼前。
柏林的历史背景也最终致使这座城市成为多元化又多中心的建筑风格,无论是古典红砖风格的市政厅还是连体式庞大建筑分立道旁,就连位于米特亚历山大广场的欧盟最高电视塔,都能看出柏林设计师和作为柏林人的艺术品味。这座全球?最抗揍?的城市,也是连续15年房租不断上涨的城市。
西柏林的历史背景
柏林原称“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德国的首都。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柏林同整个德国一样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初期还设有统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立了“三联占区”;同年,苏联占领的东部地区成立了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国又在西部搞市议会选举,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个完整的柏林分裂成东、西柏林两部分。根据波茨坦协定,虽然规定德国可以在重建完成后再统一,但又规定柏林四国占领的状态只有在四国完全达成共识后才能再统一在一起,这实际上已经表示德国在法律意义上已经分裂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国境内,成了“孤岛城市”;东柏林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
西柏林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占整个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万,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个不独立的特殊政治单位。它远距离联邦德国,最近距离也有180公里。它与西德的交通联系,有航空线三条(称为空中走廊,见柏林空运事件,1949年5月)、铁路三条、公路三条和二条水路。它虽然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西德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组成部分;尽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处于西方三国军事占领之下,美、英、法三国还是西柏林的最高当局。四国的军事车辆仍可以在整个柏林市巡逻。
柏林墙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纳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占领。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两个德国的分裂对峙持续了41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交锋的最前沿,各为其主,各不相让。这期间,柏林墙的出现,便具有了标志性意义,成为冷战的符号和象征。
1949年,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设在东柏林(柏林的苏联占领区),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恩——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为止。
美、英、法、苏签署的四国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西柏林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民主德国境内,苏联为迫使联邦德国放弃西柏林,开始强行对西柏林实施封锁,前后共造成3次“柏林危机”。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6月24日,又称“柏林封锁”,其导火线为苏联阻断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6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结束。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最后以正式开始修建柏林墙结束。美苏关系以苏联宣布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1952年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闭了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边境,只有东西柏林边界仍然开放。大批民主德国公民经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造成大量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严重外流。人力资源的流失带给民主德国的直接损失约为70亿至90亿美元,年轻劳动力的流失造成民主德国225亿马克的教育投资损失, 教授和其他知识分子的流失为民主德国的经济建设增加了困难。
柏林墙修筑前,约有250万民主德国居民逃离民主德国,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它是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1960年起,民主德国边防军将其视为非法越境并向越境者开枪射击。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1982年《开枪射击令》下达后,枪击穿越柏林墙者被合法化。截至1989年,共有61人因穿越柏林墙被民主德国边防哨兵枪杀。
1970年,虽然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间关系有所改善,民主德国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外逃。1971年9月,美、苏、英、法四国签署《四国柏林协议》,允许放弃任何单方面改变柏林现状的尝试,给西柏林人一个自由出入城市和在东柏林探亲的国际法保证。1971年12月20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 签署《通行协议》,人员往来限制略有放宽。1972年5月,美、苏、英、法四国又签署《中转协议》,以缓解西柏林局势和方便东西柏林的居民通行。1980年,柏林墙的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
1989年,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民主德国出现大批公民外逃的现象,政局发生动荡。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分裂41年的两德统一。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302座瞭望台
第一层防线: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通电的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共22个碉堡
第七层防线: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第二道水泥墙,高3.5~4.2米、厚15厘米 ,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 西柏林城市外围有若干可航行水道,西柏林市政厅在边界处放置了一串白色浮标并注有“地区边界”字样。西柏林的游船必须小心保持在西柏林一侧,在东侧则有民主德国边防军的巡逻艇巡逻。
东柏林河岸上通常修建有工事,在哈弗尔河等部分河道和湖岸两边会修建围墙。民主德国居民不能到达这些水域的东侧。在施普雷河的某些地段,水下安置了栅栏以阻挡潜水越境者。
市区内的水上界限并未标注明确,柏林墙在这些地方被河道隔断,水面情况被边防军监视。有时一些西柏林的船只和游泳者误入边界时民主德国边防军会开枪射击,并造成过一些伤亡。